阿Q精神在鲁迅笔下是一个贬义词。阿Q精神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阿Q精神不属于正常的自我和解,他的自我安慰是建立在自欺欺人之上的,他属于“无赖式的自我安慰和自我和解”,不然他最后怎么不明不白的吃枪子了呢?
不过如果仔细看看江疏影的采访,她所说的阿Q精神实际是指精神胜利法!强调的是阿Q自我疏导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能断章取义。精神胜利法本没有错,鲁迅写阿Q正传,除了着眼于阿Q来解读,也一定要看到未庄的象征意义。阿Q固然自欺自大种种,但未庄的环境也是造成阿Q悲剧的重要原因。迅哥批判的和想要改造的是连阿Q在内的奴性自私的国民性。
在现在这个全民奋斗的年代又是年龄焦虑的年代,蛋糕就那么点,内卷那么严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要学会顺其自然,要学会妥协,学会一点阿Q精神,还是有一些现实意义的,主要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1、阿Q精神并非不可取,对于个人而言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便是提醒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学会给自己找出口,让自己开心起来,不要因为压力而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恰是阿Q精神,可以让我们重获新生,调整好心态,疏导自己的心理,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纷纷扰扰。。
2、不能片面的理解阿Q精神,压力太大,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越长大,越知道太多事情人力不可为,自己能力与自我期望可能有巨大差距,最终可能陷入内耗,有点阿Q精神,反而可能过得更自在。
鲁迅先生当时创作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初因是“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此人物起到警醒国民。但我更佩服先生后一句,“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