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突然成为了舆论热点,起因是一条政务信息。
3月20日,哈尔滨市委编办宣布,将集中力量和时间清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
清退冗余人员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经市委编委领导同意,按照《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从本月初开始集中力量和时间,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
编制委员会表示,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即用人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即编外用人)。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内人员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不准使用编外人员。用人单位要制定编外用人员额年度精简计划,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
据编制委员会20日发布的消息,哈尔滨这次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从本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据报道指出,类似哈尔滨这样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工作,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地区都有出现。
关键是,还设定了最后期限。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
没有任何悬念,这条信息引发了全闸道器注。
原因无他。
发布时机太敏感了,实在太敏感了。
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国家机关要精减5%的编制。于是,地方上很多人都在关心,改革这一刀,会不会砍到自己头上。
哈尔滨的动作,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风向标。
完全搞清楚了,哈尔滨这次是自选动作。
查了下资料。
早在去年10月份,哈尔滨市委编办就开会讨论2023年的市直编外用人问题。
在当时的会议通稿里,话已经很直接了。
比如,要秉持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严控总量、优化存量、有保有压、逐步精简。
这就是要裁员啊。
哈尔滨在短短5年之内,已进行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
第一次,是在2018年。
市、区、县(市)机构编制精简,达到20%以上。
第二次,是在2020年底。
官方称,这是按照中央和黑龙江省委要求进行的。
市本级事业机构精简19.3%,事业编制精简25.3%;市辖区事业机构精简21%,事业编制精简22%;县(市)事业机构精简5%,事业编制精简和控制使用32%。
哈尔滨官媒评价,这是精准的「外科手术式」裁撤机构。
很明显,这次下决心裁撤编外人员,属于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延续。
哪些编外人员将被清理
《方案》在主要任务中提到,精简编外用人员额、清理规范用人行为。其中清理规范用人行为列举了11条,包括行政执法、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涉密等岗位使用的编外人员;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已完成、合同已到期未再续聘的编外人员;人员使用与审批岗位不一致的编外人员;主动离职、考核评估不适岗的编外人员;既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又未实行劳务派遣的编外人员;已推行社会化服务外包仍自行聘用并混合使用的编外人员;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编外人员。
为什么是哈尔滨率先打响这一枪?
还是跟钱有关。
哈尔滨财政供养人员多,成本高。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比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哈尔滨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庞大的运转体系。
据统计,哈尔滨市直事业单位数量最多时达到707个,人员编制3.8万余名。
《哈尔滨日报》称,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借势解决历史难题:
机构编制规模过大
财政供养支撑困难
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哈尔滨还没有公布最新的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其2021年的数据,哈尔滨的人口是负成长的。
人口在减少,管理机构和人员势必要减少。
哈尔滨这一步,是迟早要来的。
这是自救!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释放了什么信号
哈尔滨明确出台方案开始清理编外人员,释放了什么信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聂辉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他地方政府可能也会出台类似举措。
聂辉华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央已经决定精减编制,地方政府会有所动作。编外、编内又是紧密相关,在清理编外人员后,还可能进一步精减编内人员;二是地方财政吃紧。疫情三年,经济下滑,财政支出加大,清理编外人员,可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治理效能。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