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金融 » 正文

从赚得盆满钵满到新一轮亏损 "猪周期"怎么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11 16:29:59
导读

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商品,其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考验。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须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持续回落的猪肉价格,让消费者可以痛快地大口吃肉了,但也让不少生猪养殖户陷入了焦虑。尽管专家此前已对猪周期做了预警,

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商品,其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考验。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须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

持续回落的猪肉价格,让消费者可以痛快地大口吃肉了,但也让不少生猪养殖户陷入了焦虑。尽管专家此前已对“猪周期”做了预警,但年初还赚得“盆满钵满”的生猪养殖业,如今不得不面对或将到来的新一轮“亏损周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上涨1.3%,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为45.04元/公斤;而6月8日,猪肉平均价格则为24.31元/公斤。4个月的时间,猪肉价格跌去了近一半。

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商品,能否保障其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基本属于市场定价,难免有一些周期性的波动,但猪肉生产储存和加工销售的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小生产、大市场”的特征突出,在遭遇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或突发事件时,猪肉价格很容易大起大落,继而引发供需两端的诸多问题。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此后又历经多次修订,于2015年形成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从实际情况看,相关预案对于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缓解价格周期性波动、保障居民猪肉消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此前政府部门在猪肉储备调节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做法,出现了部分失灵或作用减弱状况,亟需结合当前实际进行完善调整。结合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对于在猪肉储备调节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举措。

与2015年预案相比,新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对近年来政府“有形之手”经验做法予以机制化、制度化。

比如,新预案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作为一个先导性指标,可通过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情况,对未来8个月到10个月后生猪产能的变化做出预警;二是“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加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波动时做出预警和响应。此外,根据生猪养殖行业普遍认可的“猪粮比价”指标,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时,设置出不同层级的预警区间,为市场自发调整留出充足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新预案针对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有望让储备调节机制更加灵活精准。与常规储备不同,临时储备充分借鉴了其他重要民生商品的做法,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实现稳定生产预期、稳定产能的目标。临时储备的运用,使得猪肉储备的整体规模大幅提升,有助于增强对猪肉市场保供稳价的调控能力。

总体来看,新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充分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为关键抓手的重要作用,在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猪肉,在价格过低时启动临时储备。这既保障了居民消费需要,又可避免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或淘汰,有助于实现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

当然,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考验,但落实包括猪肉在内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是一场不可回避的硬仗,需要统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商品,其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考验。落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须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

持续回落的猪肉价格,让消费者可以痛快地大口吃肉了,但也让不少生猪养殖户陷入了焦虑。尽管专家此前已对“猪周期”做了预警,但年初还赚得“盆满钵满”的生猪养殖业,如今不得不面对或将到来的新一轮“亏损周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上涨1.3%,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为45.04元/公斤;而6月8日,猪肉平均价格则为24.31元/公斤。4个月的时间,猪肉价格跌去了近一半。

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民生商品,能否保障其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基本属于市场定价,难免有一些周期性的波动,但猪肉生产储存和加工销售的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小生产、大市场”的特征突出,在遭遇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或突发事件时,猪肉价格很容易大起大落,继而引发供需两端的诸多问题。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此后又历经多次修订,于2015年形成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从实际情况看,相关预案对于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缓解价格周期性波动、保障居民猪肉消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此前政府部门在猪肉储备调节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做法,出现了部分失灵或作用减弱状况,亟需结合当前实际进行完善调整。结合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对于在猪肉储备调节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举措。

与2015年预案相比,新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对近年来政府“有形之手”经验做法予以机制化、制度化。

比如,新预案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作为一个先导性指标,可通过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情况,对未来8个月到10个月后生猪产能的变化做出预警;二是“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加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波动时做出预警和响应。此外,根据生猪养殖行业普遍认可的“猪粮比价”指标,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时,设置出不同层级的预警区间,为市场自发调整留出充足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新预案针对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有望让储备调节机制更加灵活精准。与常规储备不同,临时储备充分借鉴了其他重要民生商品的做法,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实现稳定生产预期、稳定产能的目标。临时储备的运用,使得猪肉储备的整体规模大幅提升,有助于增强对猪肉市场保供稳价的调控能力。

总体来看,新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充分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为关键抓手的重要作用,在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猪肉,在价格过低时启动临时储备。这既保障了居民消费需要,又可避免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或淘汰,有助于实现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

当然,储备调节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市场考验,但落实包括猪肉在内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是一场不可回避的硬仗,需要统筹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调控合力,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从赚得盆满钵满到新一轮亏损 "猪周期"怎么破?链接:http://www.esxun.cn/jingji/91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