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珙县巡场镇龙塘村的张成龙,从赊花卖开始,从此与花结缘。无论是徒步、骑车售花,还是到如今坐拥6000余亩的茶花,以及380多个珍贵的茶花品种的“龙茶花海”基地。30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种花卖花。
隆冬时节,张成龙的“龙茶花海”正紧张地装扮着:拾阶而上,一步一景甚是美妙;登高远望,此地空气舒爽、视野开阔;俯身近观,红白相间的茶花次第开放。据张成龙介绍,本月27日,“龙茶花海”开园之时,市民便可以尽情徜徉在这片山茶花的花海里。
放过牛、当过石匠的张成龙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茶花人工种植基地。如今,在张成龙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梦:以茶花为基础,增加桂花、樱花、垂丝海棠、红枫、紫薇等几个拳头产品,尽快将基地扩大到一万亩,集花木生产、销售、研发、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努力将“龙茶花海”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继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五粮液酒海后的宜宾“第四海”。
艰苦创业赊花起家
1985年,16岁的张成龙因家境贫寒,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街上有人售花。从小就喜欢花草,在门前屋后栽满鲜花的他这才发现,原来花也可以卖钱。随后,张成龙与姐姐一起跑到翠屏区赵场镇(现为赵场街道办事处)种花大户王新礼家去用背篼背花卖,由于付不起几十元的成本费,姐弟二人便向王新礼赊借。
这还算不上张成龙赊花生涯中最牛的事。开始销售花木后,某天,他巧遇泸州一名种花大户,交谈中对方给他留了地址。不久后,张成龙便到泸州到该种花大户家中,赊借一东风车的花木,价值两三千元,在当时可抵十头肥猪。“这或许是一种缘分吧。”现在回想起当初赊花销售对方给予的信任,张成龙心中仍充满感激。
自赊花后,张成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最开始,张成龙是将花木到集市上销售,剩下一部分就栽种于自己地里,等到收花的季节,他每天下午七点以后将花木摘下,存放于家中,待第二天的销售。“因为七点以后太阳基本下山了,花木的水分挥发没有那么快。”张成龙说,一般七点以后,要忙到凌晨12点左右才能睡下,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骑车到兴文等地卖花,最远的距离来回也要百多公里。等回到家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他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要销售的花木了。通过不辞辛劳的付出,张成龙家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从小吃惯了苦,这点苦并不算什么。”张成龙坦言,从小家里就很穷,他从六岁就开始当放牛娃;八九岁就在山上摘野果、采中药等挣零花钱;十二岁跑到离家十多公里的地方挑煤炭;十三岁当小石匠,打喂猪的石槽到街上去卖;十四岁那年因交不起学费,就在家里开始帮忙干农活。
在张成龙的少年时期,他便学会了吃苦和隐忍。栽种、销售花木固然辛苦,相比之前所吃之苦,他隐隐感到,销售花木的商机不能错过,以后回过头看来,他会把这种“苦”当作一种幸福。多年后,张成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当初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
以花养花终成“花痴”
1993年,由于城镇建设迅猛发展,花卉产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握好找个机会。”于是,张成龙投资了10万元,租用了龙塘村18户农民的30多亩地,用于种植花卉。1994年,建立了龙凤花木园艺场。1998年,又注册了四川省珙县龙凤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彼时,也只有40多亩的种植面积。
创业之初,张成龙并没有启动资金,全靠“以花养花”的形式,让自己的花卉事业起步的。所谓以花养花,就是张成龙将花木销售完之后,将这笔款项交给王新礼,作为这进购这批花木的本金,如此循环,在用汗水换回的利润之间,张成龙的茶花基地规模越来越大。
后来,张成龙还有“以花易花”的营销之道。原来,张成龙后期种花品种虽多,但也不能面面俱到,为节省成本,他便和其他种植基地互通有无,以市场价为基数,将互相之间缺少的品种进行等价交换,若是价不等,则支付差价。张成龙戏言,“以花易花”其实是“以花养花”的升级版。
若仅凭养花三十年,便说张成龙是“花痴”,未免有些片面。1993年,还未成立公司时,张成龙就遇到了不少困难。而最令他难以忘记的便是当年的山东之行。
那时,张成龙怀揣着流转土地后剩下的3000多元,到山东果树研究所购买一批果树苗。结算完苗款后,他身上就只有一百零几元钱,在途径郑州、成都等车站时,他都不敢出车站购票,直接从月台跳上下一班火车。在经历了被罚货票款、“逃票”等一系列“人在囧途”后,他回到了珙县,当时身上只剩下两毛钱,沿途还只能泡茶充饥。“那个时候确实没有钱买车票,在车上和列车长说了很多好话。”为了能继续养花,张成龙什么苦都能吃,也都吃过。
前两年,在整个花卉行业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张成龙为在家乡修公路,增加了一百多万的投资预算,造成年底付不起工人工资,在大年初一时还被追债。为缓解压力,他不得已将重庆永川投资的上千万的苗木基地低价转让,让公司走出经济困境。
在宜宾龙茶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秦建洪眼里,张成龙就是个“花痴”。两人是多年好友,最终促成两人合作的原因,就是秦建洪被张成龙的韧劲所折服的。“他这三十年来,只干了一件事,而且把这件事干好了。”在秦建洪看来,很少有人能做一件事坚持三十年,而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人,一般都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