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股市 » 正文

时报会客厅丨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2023年总体乐观,过程或呈螺旋式上升,看好四大赛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07 21:14:31

2023年哪些领域和细分行业值得期待?1月6号到2月25号,时报会客厅将陆续对话12位一、二级市场的机构投资人,畅谈2023年新形势新机遇。第一期访谈嘉宾是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

杨斌表示,对2023年市场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但过程可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023年依然看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数字化四大赛道。”

以下为部分访谈内容:

2022年充满挑战:募资不力、投资观望、退出不畅

证券时报记者:2022年已经收官了,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会觉得2022年相当难。您所经历的2022年一级市场到底是怎样的?

杨斌:2022年确实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募资不力、投资观望、退出不畅,这些现象蛮普遍的。

作为市场化母基金,我们布局的都是头部基金,这些子基金75%以上都是投早投小的早期和成长期基金。尽管它们是在市场平均水平之上的投资机构,从我们的调研和沟通来看,它们依然感觉到压力较大。

首先是大家对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2022年有诸多扰动因素叠加共振,对投资造成了一定影响。一是投资的赛道进一步收窄,教育、游戏和平台经济等都受到影响,机构纷纷对投资赛道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赛道的收窄导致可投标的减少。二是中概股上市被按下暂停键,对资本市场影响很大,退出的预期也受到较大冲击。三是全球经济都是下行期,下行周期中投资机会和对未来市场预判也相对更加审慎和谨慎,偏悲观一些。四是疫情持续发酵,对消费以及市场的活力还是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因素。五是二级市场比较低迷,传导至一级市场,对投资人的信心有一定影响,直接影响到一级市场在选择标的和投资节奏时的考量,以及对退出的判断。

这五方面在2022年不断相互叠加,对投资的信心、对每个项目的判断、对企业未来的预期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2022年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一年,也是非常有挑战的一年。

证券时报记者:从数据的角度看,2022年一级市场的投资节奏是否出现了大幅放缓,投资的规模又是否出现了大幅减少呢?

杨斌:我们投资了将近70个子基金,从这些子基金过去一年多来的投资速度来看,和2021年相比,无论是当年新投项目的数量,还是投资总额,甚至单笔投资金额,其实都是下降的,而且下降得比较明显。

2022年新能源赛道的细分领域较往年更活跃

证券时报记者:2022年有哪些赛道依然受投资机构青睐?

杨斌:尽管2022年投资节奏和投资金额都有所下降,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一些细分领域的热度反而是上升的,尤其比较显著的是新能源赛道,比往年更活跃。

另外一些国资委背景或者国资主导的投资机构,相比之下也显得更加活跃,其实它们也并不一定比以前投的更多更大,但是一直比较稳定,相比之下凸显出这些机构相对活跃一些。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提到新能源领域依然比较活跃,具体到新能源领域的哪些细分领域比较受到资金的关注和青睐?

杨斌:第一,从发电端看,风电、光伏等行业正发生着快速的技术迭代,降本增效的路还没有完全走完;中间像异质结、钙钛矿等新技术还有望能够快速成熟。在这些领域中,包括光伏、风电的智能化管理、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风电和光电与储能的结合,进一步提高电站的效益等方面,未来还有快速发展的空间。

第二是新技术,比如氢能技术,这也是这几年市场重点关注的,也比较热。此外,包括在储能技术里,无论是从电化学角度,还是从超级电容、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各种技术,过去一年都蓬勃发展,也各自都在寻找自己技术的稳定性和更加适合的市场和空间,所以这块的市场投资和关注度在新能源和储能方面还是比较热的。相信随着这些新兴技术的经济性逐渐趋于合理化、规模化,它的拐点时期会到来,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上游阶段,比如芯片、传感器、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机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3年总体乐观 过程或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

证券时报记者:在2022年的不利因素中,2023年哪些可能会逐步消散,而哪些可能还会继续困扰我们?

杨斌:第一个会逐步消散的是疫情,这是比较确定的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再有反复了。当然疫情的消散会有一个过程,全国人民正在经历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跨越这一阶段后,大家逐步适应新常态,各行业都会慢慢地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疫情因素影响减少后,经济复苏肯定是个必然。再加上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描绘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蓝图和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非常明确地确定了2023年主基调,我们认为经济复苏在2023年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充满信心,相信也必然会带来二级市场的反应。随着市场复苏,很多领域也会得到更多投资人的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2023年整体的投资信心,包括投资节奏是否会出现大幅回升?

杨斌:2023年总体上来讲,肯定会随着不利因素的变化逐步复苏,然后带动投资信心提升,但是否会大幅反弹,我们认为可能还有待观察。

经济复苏的过程可能更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几个因素是相互影响和互相带动的关系,可能要逐步通过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轮次,比如市场信心复苏带来二级市场的快速反应,当然还有实体经济本身的复苏,这要反映在数字上,反映在投资人和企业家的感受上,本身也有一个传导的过程,最后再传导至一级市场,带来投资信心的增强,然后再等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问题的逐步消融,这才会带来新预期。因此,2023年总体上我们肯定是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但过程可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和趋势。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在2023年可能会得到改善?

杨斌:总体上来讲,我相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改善肯定会在2023年出现,但也不一定是所有行业、所有赛道和所有项目,因为有些项目可能过去确实是过于高估了,积重难返;有些可能还是会有机会捕捉到新机遇,无论是转型也好,通过并购也好,项目本身的潜力会进一步打开,找到新的增长空间,从而来激活二级市场,进一步来缓解倒挂的现象。

证券时报记者:2023年您觉得哪些话题可能会成为股权投资机构持续关注的焦点?

杨斌:我认为S基金应该会成为2023年更加热门的一个话题。虽然有人说2021年是S基金元年,但其实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真正的发展和突变应该是2023年,届时会有更好的期待,会成为一个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我国2014年至2017年期间成立了大量基金,总规模有将近10万亿元的体量,这么大的体量陆续要退出。

同时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来讲,也需要尽早从基金和项目中退出来,去布局当地重点行业和领域,S基金为PE和VC投资人解决流动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和产品。

2023年,S基金的发展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周转的流动性,在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多的结构化转型和发展,能够充分挖掘存量潜力,来做好新经济新领域的引导和投资。

2023年看好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四大赛道

证券时报记者:2023年可能会有哪些细分领域或者说是行业,会更加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

杨斌: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数字化四个赛道都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比如半导体结构性的高增长机会还是蛮多的,当然前期有一些泡沫,也经历了理性的回归。我们认为下一步市场关注的重点可能在第三代半导体,更加低能耗的半导体技术、高端芯片以及与新能源车相关半导体,这些市场空间依然是比较广阔的。

生物医药一直以来都是长盛不衰的行业,但去年和前年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生物医药企业以前在海外上市的较多,国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估值认可度较高。随着一些海外市场渠道暂停后,香港市场接替了一部分,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等也加大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上市支持力度。我们相信市场会逐步回归,因为人类永远需要生物医药技术的突破,来解决我们的疾病、减轻我们的病痛,尤其新冠疫情更加凸显全民对生物医药重视度,因此生物医药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大赛道,一些细分的创新医疗技术,包括新的治疗方式、新兴医疗器械和设备等方面的机会还是挺多。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和风电的升级换代以及氢能这种全新能源的产业化和体系化的产业链投资,我们也非常看好,2023年往后这几块应该都是比较热门的投资方向和领域。

数字化方面,中国的数字化还是有蛮大的市场空间的,无论是在企业端还是在工具端。当然,现在的数字化和5年前讲的数字化不一样,原先的数字化就是信息化,现在的数字化越来越向云端发展,往SaaS的方向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智能化获客、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领域和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基于对2023年的判断,上海科创基金的投资策略2023年会有哪些调整?

杨斌:上海科创基金是一个市场化的母基金,2022年正是我们二期基金的第二个投资年度,母基金本身期限特别长,整个生命周期要在10年以上,投资期是4年,母基金在全球的经验和历史来讲,也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可以跨越周期、穿越周期的特点。

因此2023年我们还将保持原定的投资节奏和投资策略,围绕着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工作来进行投资布局。

赛道方面,我们会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做些调整和聚焦,但仍然会专注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科技创新的核心赛道。在赛道中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半导体,我们会更加聚焦在国产替代、对全球技术领先有影响力的项目,还有上游的一些原材料以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等产业链中补缺的方向。

生物医药方面也会进一步细分,逐步聚焦到基因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新的治疗技术突破以及新兴器械医疗设备的投资。

2023年还将在产业资本方面重点发力,CVC类基金一般具有较深厚的产业资源,它们对技术的把握度以及新技术到了拐点时对产业端的赋能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无人驾驶、元宇宙等也是近几年市场的热点,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您认为还值得投资机构去关注吗?

杨斌:无人驾驶是汽车行业中的新技术和新模式。随着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它会对汽车产业结构和使用行为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对车的结构设计,对今后路的管理,甚至到车的保险等,整个产业都会发生较大的体系性变革。这种变革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不仅仅是自动驾驶这套软件本身,还会重构整个产业。因此我觉得无人驾驶未来市场空间还是会非常大的,而这个大不是无人驾驶本身技术的层面,而是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改变和迭代。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我觉得目前更多是框架性、前沿性技术的集合,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一个技术的发展要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这些价值的创造一定在特定的场景里,场景越大越能够发挥核心作用。未来,元宇宙的发展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另外,元宇宙的发展还依赖于底层基础设施,比如计算机的算力、芯片、能源以及设备和机具,目前仍处在前沿方向的探索中。

远方的目标要更加坚定 眼前的脚步要更加踏实

证券时报记者:当下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而言,如何更好地适应这样的市场环境?您有什么建议?

杨斌: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投的好几家机构,过去10多年来就一直在深耕集成电路,当年做集成电路时,这些机构很不被看好,但它们坚持到现在,才有了非常好的业绩和表现。

作为投资机构来说,还是要扎根自己的领域,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打磨,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哪里热闹就往哪里挤。从历史上我们也能看到,越是跟风的机构,越是不长久,往往是扎根某个领域的机构,总能盼到春天的到来,总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因此对投资机构而言,市场好时要有定力,不要过于膨胀,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持续锤炼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市场差时要有耐力,要能够看准未来方向,眼光要更长远,把基本功打扎实。

我们上海科创基金内部有一个座右铭,叫做“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越是在市场低迷时,越是在经济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时,越需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每一个投资人都更需要具备战略的眼光。

我们要看得远,对远方的目标要更加坚定,同时眼前脚步要更加踏实,不要被短期目标所诱惑,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我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我们也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收获季节。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时报会客厅丨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2023年总体乐观,过程或呈螺旋式上升,看好四大赛道链接:http://www.esxun.cn/jingji/3918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