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消息 (林琬斯)“从2022年上半年的投融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整体投融资环境相对低迷,投资方也趋于谨慎和理性,他们会更希望看到扎实的技术,以及明确的商业逻辑,而非简单的估值对标。”23日,在谈及中国创新药行业投融资现状时,毕马威中国医疗及生命科学行业审计合伙人杨瑾璐对表示。
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趋势整体放缓。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同时,资本市场从2021年中开始进入回调期,A股、港股均出现破发,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进而影响了一级市场的融资和定价。
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B轮、C轮、D轮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及传统制药融资事件数在总融资事件数目中占比较往年明显下滑。
对此,杨瑾璐认为,目前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本土创新生态的建立,并逐步迈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近日,毕马威开启第二届生物科技50赛道,辅助有潜质的企业循着稳健高效的路径发展。她对比了中外生物医药投资市场表示,中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市场和欧美等国外市场还存在显著不同,比如说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偏好,退出途径的选择等。
“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通常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以退出途径为例,科创板建立后,尚未盈利的新药研发企业融资有了新的选择,也为中国生物医药的投资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退出渠道。同时,随着近年来收购兼并交易量的上升,预计未来会出现更加多元化的退出方式,中国生物医药投资市场的成熟度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杨瑾璐认为。
实际上,行业变局下,不少创新药企选择收缩管线、出售资产,开始节流“续命”。11月16日,和黄医药公告称,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变,专注于其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并表示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
11月15日,和铂医药1.46亿元将旗下苏州产业化基地出售给药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药明海德;基石药业苏州产业化基地宣布自2022年11月4日暂时停工停产;9月,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被药明生物吸纳;8月,云顶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学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转让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戈沙妥珠单抗)的独家权利。
毕马威中国医疗和生命科学行业税务主管合伙人罗健莹对表示,当前创新医药行业仍面临挑战之一即资金压力,受政策和资本市场整体影响,二级市场对创新药热度减低,相应的一级市场中期投入更加谨慎,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受到限制。
谈及未来如何应对目前或未来将出现的资金困难,罗健莹认为,一方面,企业应始终坚持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回归临床价值,立足差异化,实现研发布局和技术差异化,营销模式差异化,同时实现国家医保外的支付模式多元化创新和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拓展。
另一方面,罗健莹提及,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构建数智化能力,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效率,实现数字赋能研发,数字支持推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