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公益时报》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湖北省医院协会联合主办,湖北省肿瘤医院承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长天使基金等机构支持的“2022医疗救助与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肿瘤医院举办。
在开场致辞中,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冰强调,“医务社工”和“医疗救助”是今天论坛的关键词,宣传是《公益时报》的重要职责。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部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满足医疗服务新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了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公益时报》希望通过策划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医疗救助与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公开征集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宣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促进公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增加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认同。这是不断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尝试,是相关行业组织全面总结医务社会工作的良好契机,是向全社会介绍和推广医务社会工作的有效载体,将对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联合发起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轶凡在致辞中明确表示,医务社工是链接患者与社会爱心的纽带,也是患者就诊过程中幸福元素的制造者,具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医务社工“尊重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非常契合,推动医务社工事业发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责无旁贷。一直以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为使命,大力开展“红十字天使计划”,已累计救助白血病、先心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肿瘤和罕见病等大病患者超过15.5万人,培训乡村医生、基层医生、儿科医生、妇科医生、校医等超过50万名,在乡村援建红十字博爱卫生院(站)2638所,为改善最易受损人群的生命质量及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与服务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分享,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助力医务社工行业发展,让医务社工成为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和谐、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创造条件。
作为主办方之一,湖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仁崇介绍了湖北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的实践。近四年来,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湖北省医院协会为推动湖北省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专业、规范、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组织人员上,推动湖北省成立医务社工部的医院由五家发展到44家,专职医务社工从业人员发展到117人。在医务社工发展模式上,湖北省肿瘤医院探索出“社工+医务人员+志愿者”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并推广至湖北省36家医疗机构。在医务社工人才培养上,积极链接各类社会慈善资源开展如“专精于技 互助与人”医务社工培训班、“湖北省医务社工心理服务能力”培训班等。湖北省医务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在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完善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人文回归,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
作为东道主,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分享了在医务社会工作在本院的特色实践。2018年5月至今,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关心和指导下,在湖北省医院协会和社会各界的的支持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湖北省肿瘤医院不仅致力于探索适合本院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还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的平台作用,带领湖北医务社工试点医疗机构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管理体系,制定考核标准,培养人才,打造湖北版的医务社工模式。以上工作在缓解医患矛盾,增进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提升了湖北省医疗机构的人文内涵,同时更有效地改善了医疗服务,推动了湖北医务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由《公益时报》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的此次论坛为支持、参与和从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各界力量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这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提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水平。
在以“医疗救助与医务社会工作经验分享”为主题的主旨分享环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医疗救助部副部长张忻忻以“红十字人道救助与医务社工协同发展的多层次探索”为主题,讲述了基金会在开展红十字人道救助的过程中围绕如何联动医务社工,在医院落地与开展公益项目等进行的相关探索。医疗机构是公益组织实施人道服务与医疗救助的重要伙伴,医务社工则是为特定群体提供医疗需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医务社工岗位的价值和重要性。为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人道服务供给端着手,积极动员社会资源,从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到医务社工的队伍建设、人才发展、职业规划等角度联合社会力量探索推动我国医务社工事业发展,相继策划开展了多个项目。
作为承办方,湖北省肿瘤医院纪委书记肖燕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务社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作为湖北省第一家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公立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于2018年5月正式成立医务社工部,并开创了湖北本土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医务社工服务模式上,医院开创了“社工+医务人员+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社工服务模式;在服务管理上,通过整合“临床社工小组+社工督导组+社工技术支持组+志愿服务队”的资源,探索出了多维度医务社工联动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医学专业程度高、整合资源范围广、学科跨界交融深等优点。不仅符合湖北本土省情,还关注了患者非医疗层面问题的解决,更是推动了“全人””全周期”医学模式的发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克霞在线分析了北京医疗救助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2021年,北京市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89家医疗机构中开展的健康公益项目包括志愿者管理、健康宣教、义诊、慢病管理、各类病友小组活动以及困难救助类个案工作等,共开展健康宣教、义诊合计1021次、小组492次、困难救助类个案475个。纵观各家医疗机构开展健康公益服务的实践,医疗机构践行健康公益具有以党建为引领、以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慈善项目为品牌、多管齐下合力打造健康公益的特点。
对于医务社工人才短缺的行业痛点,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郑立羽以“双向嵌入下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了福建医科大学在医务社工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双向嵌入主要指制度嵌入,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纳入医院考评;服务嵌入,特殊科室的专项合作。学校给出的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救助)人才定位是,从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救助)发展类型来看,以医疗为本,从以医院、诊疗为本的医疗协助;以健康为本,全生命健康周期下的病人救助;以功能为本,从个人功能向社会整合功能发展。从能力要求方面,要求从院内到院外,个体到社会,疾病到功能,经济到全人等。
作为从诞生之初就在探索医务社工本土服务模式的社会组织,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分享主题为“生命的微笑-医疗救助与医务社会工作经验分享”。她表示,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向出生时重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及时救助、信息支持、情绪支持等医务社工服务,帮助目标儿童及时得到医疗干预,提高其家庭应对危机能力和增强其家庭的应对资源,帮助目标人群安全度过儿童疾病的生活危机。与此同时,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还通过组织论坛等形式不断为受助患儿发声,通过每年的医务社工巡讲和医务社工论坛,提升公众、政府、学界、社会服务界对于医务社工服务的认知,促进医务社工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
广州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理事长关冬生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他指出,广东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呈现三个新动态:一是经济欠发达的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医疗机构也引入了社工机构;二是医疗机构、基金会与社工机构合作开展项目;三是大病帮扶公司与医疗机构开展直接合作。
在“医务社会工作怎样更好助力医疗救助”圆桌论坛环节,湖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秘书长王卫民,湖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仁崇,金赛药业品牌市场部总监李学鹏,宁波市健康家园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吴滨滨,广东长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贺彩霞,湖北省慈善总会“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负责人郑莉爽等嘉宾,就“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议题展开了讨论。
除此之外,在“医务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发挥专业作用”的议题中,主办方还专门组织了来自福建、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医院社工部主任等进行面对面讨论。湖北省肿瘤医院社工部主任胡建华,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秘书长、武汉儿童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肖翠萍,湖北省人民医院社工部副主任刘春英,武汉亚心总医院社工部主任刘艺,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工部主任张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以及爱佑慈善基金会儿童医疗项目负责人白珍怡进行了分享交流。
论坛现场,主办方对在“寻找最美医务社会工作者案例”征集活动中筛选出的优秀社工案例进行了展示发布,向为医务社工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和机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