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是技巧性的东西,创业和使命、精神、价值观也有关系,如果你的使命、精神、价值观和社会需求配套了,同时你建立起这样一种能力的话,你的未来或者说你创业的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未来。”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创业·责任·成长”的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上,恒源祥集团副总经理陈忠伟认为,对创业的理解有狭义、广义之分,“创业的最高目标,或者说我认为广义的目标是创造一项事业。”
事实上,很多在创业、就业方面有研究的专家认为,现在社会上对于创业的理解是狭义的,需要纠偏。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陈高生认为,现在对于创业的理解有一点偏,“一张嘴就要赚钱”。但事实上,“企业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盈利,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价值,盈利只是提供社会价值的一种补偿和回报。”他认为,慈善项目是对企业的本质更好的理解,“慈善是终极价值,回报是附带产品。”“如果企业不能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就没有存在价值,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它的社会价值。”KAB创业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艳茹、恒源祥集团团委书记何君毅等,也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与会专家认为,大学生创业在这一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尤其是缺乏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考虑,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企业家。
但是,“任何一个项目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都要首先做到能自收自支,能持续发展。”KAB创业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艳茹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就播下一颗慈善的种子,等到他们走到社会上,有了实力之后,会发现慈善项目是大有可为。
在本次“青年恒好———首届大学生慈善项目方案征集暨KAB创业俱乐部慈善创业项目展示活动”中,有160多个项目参赛,专家认为,公益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尝试。“项目初期,学校、老师一定要推一把,项目要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包括深入地思考面临的风险和应对策略、完善财务分析等。”王艳茹认为,真正走到社会上,还是要看项目本身有没有竞争力。“慈善项目也是融资的有利条件,慈善也能带来盈利。”陈高生则认为,考虑慈善因素的公益创业项目是机会式创业,而不是单纯讲盈利的生存式创业,在这类创业项目中,更强调的是资源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