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宣布布局预制菜,更有嗅觉灵敏的公司早早入局,已进入业绩收获期。
水产食品龙头国联水产在年报中披露,2021年,公司预制菜业务营收达8.41亿元,继2020年的7.3亿元、2019年的6亿元后,实现三年连涨。同时,预制菜在公司总营收占比也逐年递增,2019-2021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2.96%、16.24%、18.8%,公司表示,将全面聚焦预制菜领域。
在5月12日的投资者业绩交流会上,国联水产再次表示公司对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持续看好,也会持续推动预制菜的开发与推广,公司期望2025年预制菜营收可以达到25亿元,并以此为目标强化公司内部研采产销及自动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国联水产副总经理吴丽青对外表示,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水产行业超过20年的龙头企业,在水产预制菜的采购、品控、渠道与研发四大核心领域,打造出了有自身特色的业务亮点,实现了从原料加工向食品研制的创新升级。
券商认为,随着冷链物流与连锁餐饮的发展,餐饮企业降本增效和居民对便捷性食品的需求增加,市场对预制菜肴的接受度不断提升,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加码”布局预制菜 抢占发展先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7万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先后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宣布入局预制菜领域,有做水产的、卖果蔬的、做调味料的、做速冻品的、畜牧业的,甚至卖白酒的,行业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据东方财富数据,目前,A股“预制菜概念股”已有34只。不少先入局的公司已开始加码布局。
2021年9月,国联水产推出10亿元定增扩充预制菜产能的计划,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中央厨房项目和小龙虾及鱼类深加工项目。“2022年,公司既要稳固以自产流量大单品为核心业务的基本面,也要打造销售、利润双高的大单品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协同聚焦,快速提升预制菜在整体营销中的占比,同时,也将稳步推进定增工作,加大预制菜投入,扩大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以中央厨房为核心,建立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的预制菜生产加工体系,能够为连锁化餐饮企业降本增效。
除了国联水产,安井食品、千味央厨、三全食品、味知香、龙大美食等上游食品加工企业真金白银加码预制菜。今年3月,安井食品公告称,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安井预制菜肴生产项目建设。千味央厨2021年年报也显示,预制菜销售额超1400万元,同比增长34.35%。计划2022年成立专业预制菜公司。
打造预制菜产品标准 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预制菜已全面走红,但由于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竞争鱼龙混杂,头部企业尚未涌现,众多入局者尚处于各自摸索阶段,种种问题难免存在。
据了解,目前各路资本争相涌入预制菜赛道,竞争激烈,也造成了一些乱象,“比如区域性的踩踏,”在预制菜行业人士看来,“预制菜热潮”不会一直持续,资本也会从疯狂追逐,到稳定、平顺发展的过程。“可能三五年的周期之后,就会有一些企业凸显出来,这些公司一定会是产业化的公司,做全产业布局的公司。”
吴丽青认为,目前,国内预制菜还没跑出一个大企业,也缺少大单品。同时,预制菜是新概念,没有标准,定义还不够明确。如果标准和规范缺失,所有沾边的品类都归为预制菜,市场就会失去意义。
“预制菜现在还未到拼成本的时候。预制菜赛道具有其特殊性,先行者只要做到成本最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渠道布局完善,其他的企业将很难跟上。所以说,预制菜品行业具有一定门槛,在品牌运营、食品质量、营销渠道、研发创新,特别是供应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壁垒,这无形中对预制菜玩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建立竞争壁垒,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吴丽青表示。
为了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国联水产于4月1日牵头申报了《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并已在中国烹饪协会进行公示。
据悉,《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是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指导,中国烹饪协会、国联水产、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检科测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起草。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谭海城表示:“该标准将在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边界、规范预制菜行业发展,提升预制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作为产品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导生产控制并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增强行业素质,提高行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