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草莓搭“顺风车”必须拦下
卖了10万单的“丹东草莓”实则产自1500公里外的江苏?据报道,部分消息商宣称售卖的是“丹东草莓”,实则以分仓发货的名义由江苏代销商组织货源代发。江苏草莓成本只有丹东草莓的一半,售价却与正品持平,形成巨大的利差。丹东草莓主产区政府部门表示,将对冒充丹东草莓、东港草莓销售的违法行为采取法律措施进行维权,江苏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已经介入调查。
线上生鲜农产品销售中,名优果品遭遇品牌保护困境,并非丹东草莓一家。有网友反映购买的陕西洛川苹果是从山东发货,也有网友称其购买的赣南脐橙是从湖北发货。近年来,随着地标产品身价的提升,地标产品合法权益屡被侵犯。消费者不明就里,给不法商家巨大的操作空间来模糊概念、以次充好、移花接木。比如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因为“洗澡蟹”太多,被逼得又是上安全扣又是喷防伪码,每年当地的产业协会还要开发布会以正视听……但既然其他水域的螃蟹、其他产地的草莓并不难吃,为什么这些地方不创出品牌名气,挺直腰杆站着把钱挣了呢?
答案不言自明,毕竟做李鬼是不用练出一身本事就可以靠着李逵的名气赚得盆满钵满的。本来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是帮助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消费水平扩大内需的增长点。一本好经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得荒腔走板,反而对名特优产品的美誉度、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任度构成了威胁。打官司索赔,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李逵们来说,都意味着高昂的维权成本和与之不匹配的收益。
草莓造假风波值得深思。全国那么多名特优产品遭遇李鬼,难道都要靠记者调查、靠网友发视频,当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吗?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以丹东草莓为契机,更加重视对名特优产品的知识产权、商标权的有效保护,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走出地标产品的保护困局,才能增强这些产品的品牌价值,一方面帮助乡村振兴,一方面拉动市场,更重要的,是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