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八国峰会提出今后的共同任务是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指出,尽管近些年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国门闯天下,赢得了一些海外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好的开局,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处在初级阶段。
跨国经营中的六大路障
史贵禄告诉记者,中国的民营企业目前在跨国经营中遇到六大“路障”,难以适应当前“走出去”的发展要求。
首先是部分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其构成威胁,对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设障围阻,增大了企业在境外开拓新市场的难度。
其次,从中央到地方,尚未建立统一、权威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专门管理机构,缺乏系统的国际化发展导向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影响着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进程。
第三,我国长期以风险防范为主的管理思路,导致民营企业立项审批多头管理,互不协调,贻误商机,制约着企业国际化发展。
第四,我国外汇管理和银行限制较为严格,加之融资程序复杂,担保条件苛刻,运作周期过长,不适应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五,由于国际市场通行的各类标准大部分为西方国家制定,“中国标准”缺失,以致民营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缺乏竞争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
“最后一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业务主要分布在形势复杂的国家,政治、军事事件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不断上升,给中国民营企业海外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史贵禄指出,以上这些问题,是阻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路障,迫切需要企业、政府和商会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协力破解。
走出去从从九个方面发力
“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对外开放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民营企业要在‘走出去’中有所作为,应从九个方面发力。”史贵禄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铺路。“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数量少,经营经验不足,需要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加快制定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总体规划,尽快启动海外投资促进法的立法程序,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境外发展基金制度、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和海外投资收入税收减免制度,逐步建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帮助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
史贵禄所说的第二个发力点,是人才先行。他指出,从目前看我国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并影响许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瓶颈。为此,政府要将大力培养人才和加强引进人才并重,出台刚性的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与学校、科研院校等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
“第三个发力点,是大企业拉动。”史贵禄告诉记者,大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是国家的财富,都是国家竞争力的载体。大企业大集团大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是行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因此,政府应站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大企业大集团在‘走出去’中的引领机制,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商誉、渠道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与国内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财政紧缩,投资乏力,产业空心化严重,处于从“走工业化”向“再工业化”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史贵禄建议的第四个发力点,是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依据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趁机跟进,制定出海路线图,学习跨国公司的创新战略和高端科技,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和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谈到第五和第六个发力点,史贵禄用了两个很生动的概括――借船过海和借梯上楼。所谓借船出海,是指将香港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由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联合建立海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香港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而借梯上楼,是指企业应充分利用海外高端管理人才和研发机构,甚至可保留卖方公司的原有管理团队,让其继续经营全球企业。“这种借梯上楼的做法,有利于涉外民营企业扎根,发展、壮大,创新中国品牌,扩大国际市场。”
“除此之外,外储支持、商会协调、文化提升,也应该是着重的发力点。”史贵禄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竞争中,需要政府支持、商会服务,更需要努力建设聚和文化,节约资源,注重质量,保护环境,践行诚信,促进所在国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树立我们中国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既是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也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