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好转,供给在有序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向正常化,“这一轮涨价可能已经到达周期性高点”。不过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转移。
---------------
种种迹象表明,下半年全球经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通货膨胀像约定好的一样,如期而至,而且比美欧同事们所预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6月10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演讲时说。
纸制品和家电用品悄然涨价,芯片仍然短缺,全球海运的主要工具——集装箱也出现短缺和涨价……全球通胀渐行渐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成员国的年通胀率已经从3月的2.4%跃升至4月的3.3%,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在通胀压力上,美国名列前茅,4月通胀率为4.2%;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创下13年来最大同比增幅,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6.6%,涨幅为2010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的CPI同比上涨1.3%,居民消费保持总体稳定,但PPI同比上涨9.0%。
“后遗症”来袭,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欧美等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开动印钞机,采取规模史无前例的“放水策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疫情暴发后,各国政府为救市大约推出了18万亿美元的扩张计划,去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央行降息总共200余次,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的央行在坚定维持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强化了已有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并且形成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这也是多国政府在经济危机面前采取的普遍做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全球经济处于近10年的低通胀状态,提倡“只要通胀没起来,就可以随便印钞票”的“现代货币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有学者提醒,这种过强的刺激措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事实证明,“后遗症”恐怕已然来临。
以“印钞”最厉害的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今年5月美国CPI同比上涨5%,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剔除食品与能源因素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3.8%,创下1992年6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外,过去一年间美国房价和股价也大幅上涨,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更麻烦的是,通胀的压力可能会蔓延到全世界。在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就提醒,已经看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也发表观点,认为全球在经历了40年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周期后,目前处于通货膨胀率上行拐点的概率已经大幅上升。
面对全球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会不会迎来一轮“输入型通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表示,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外部输入。疫情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较为克制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也有序退出抗疫特别国债,而各国普遍跟进“放水”的宏观政策,股市、资产价格都在上涨,但生产经营活动远未恢复,价值创造在减少但财富在增加,导致经济通胀压力传导到全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外部形势的影响。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的两个主要指标,今年以来国内CPI数据较为平稳,5月CPI同比上涨1.3%,而PPI指标却不低,同比上涨9.0%,为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
对此,万喆分析称,CPI指标平稳主要是受猪肉价格连续22周下跌等因素影响,需要注意的风险是:企业利润空间可能因PPI上涨受挤压,而消费需求可能比较疲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短期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有的,而且压力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但中长期看发达经济体的价格仍处在中低水平稳定通道。最近,他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中期)上提到,2021年世界经济大概率会在坎坷中实现明显且不均衡的复苏,发达经济体内需求疲软也是物价难以大幅快速上涨的抑制因素之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供应链或转移
PPI指标上涨的背后,其实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20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铜、铝、石油、铁矿石的价格更是涨幅较大,连硅料等以往波动不大的上游原料也出现上涨。而这已经使得一些下游行业受到直接影响。
4月份,可口可乐宣布将会根据通胀情况相应提高饮料价格,这主要是因为易拉罐的原料铝已经涨价。相比一年前,铝价每吨上涨近6000元。国际日化巨头宝洁公司也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为树脂和纸浆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运输费用增加,将从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去年11月以来,“国内需求+海外供应”(铁矿石等)、“国内需求+国内供应”(螺纹钢等)、“海外需求+海外供应”(原油等)的三梯队轮动,是通胀上行的主要推手。此外,下游涨价传导没有结束,电子、汽车、橡胶等供给受限产品的价格仍有补涨空间。根据中金公司分析师的预测,有的产品PPI仍可能有10个百分点的上涨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多家机构最近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年中期)》认为,上半年,CPI涨幅企稳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反映了需求持续复苏但仍不及供给强劲;而在全球制造业回升、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持续、低基数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上涨,推动PPI涨幅较快上扬。
《报告》还对比了CPI与PPI、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等指标,发现当前价格传导机制仍不顺畅,需求尤其是消费复苏还不充分,处于中下游行业的企业的成本分摊压力较大。究其根源,全球制造业生产的回暖、欧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维持流动性极度宽松、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产能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万喆认为,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好转,供给在有序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向正常化,“这一轮涨价可能已经到达周期性高点”。不过她也提醒,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转移,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完全恢复还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各国在疫情中普遍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因此纷纷吸引企业回流,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发生明显转移,这可能会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未来供应链(的挑战)可能比通胀更重要、也更深远。”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撰文指出,这一轮全球通胀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取决于全球刺激总需求的宽松宏观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何时收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应该以美国通胀持续上行为前提。而通胀持续上行又应该以中国经济进入过热状态,产能瓶颈浮现为前提。因此,他判断在此轮全球经济景气上行趋势结束之前,中国经济景气将进一步上扬。
专家认为,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好转,供给在有序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向正常化,“这一轮涨价可能已经到达周期性高点”。不过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转移。
---------------
种种迹象表明,下半年全球经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通货膨胀像约定好的一样,如期而至,而且比美欧同事们所预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6月10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演讲时说。
纸制品和家电用品悄然涨价,芯片仍然短缺,全球海运的主要工具——集装箱也出现短缺和涨价……全球通胀渐行渐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成员国的年通胀率已经从3月的2.4%跃升至4月的3.3%,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在通胀压力上,美国名列前茅,4月通胀率为4.2%;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创下13年来最大同比增幅,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6.6%,涨幅为2010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的CPI同比上涨1.3%,居民消费保持总体稳定,但PPI同比上涨9.0%。
“后遗症”来袭,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欧美等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开动印钞机,采取规模史无前例的“放水策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疫情暴发后,各国政府为救市大约推出了18万亿美元的扩张计划,去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央行降息总共200余次,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的央行在坚定维持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强化了已有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并且形成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这也是多国政府在经济危机面前采取的普遍做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全球经济处于近10年的低通胀状态,提倡“只要通胀没起来,就可以随便印钞票”的“现代货币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有学者提醒,这种过强的刺激措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事实证明,“后遗症”恐怕已然来临。
以“印钞”最厉害的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今年5月美国CPI同比上涨5%,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剔除食品与能源因素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3.8%,创下1992年6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外,过去一年间美国房价和股价也大幅上涨,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更麻烦的是,通胀的压力可能会蔓延到全世界。在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就提醒,已经看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也发表观点,认为全球在经历了40年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周期后,目前处于通货膨胀率上行拐点的概率已经大幅上升。
面对全球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会不会迎来一轮“输入型通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表示,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外部输入。疫情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较为克制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也有序退出抗疫特别国债,而各国普遍跟进“放水”的宏观政策,股市、资产价格都在上涨,但生产经营活动远未恢复,价值创造在减少但财富在增加,导致经济通胀压力传导到全球。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外部形势的影响。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的两个主要指标,今年以来国内CPI数据较为平稳,5月CPI同比上涨1.3%,而PPI指标却不低,同比上涨9.0%,为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
对此,万喆分析称,CPI指标平稳主要是受猪肉价格连续22周下跌等因素影响,需要注意的风险是:企业利润空间可能因PPI上涨受挤压,而消费需求可能比较疲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短期通货膨胀的压力是有的,而且压力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但中长期看发达经济体的价格仍处在中低水平稳定通道。最近,他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中期)上提到,2021年世界经济大概率会在坎坷中实现明显且不均衡的复苏,发达经济体内需求疲软也是物价难以大幅快速上涨的抑制因素之一。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供应链或转移
PPI指标上涨的背后,其实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20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铜、铝、石油、铁矿石的价格更是涨幅较大,连硅料等以往波动不大的上游原料也出现上涨。而这已经使得一些下游行业受到直接影响。
4月份,可口可乐宣布将会根据通胀情况相应提高饮料价格,这主要是因为易拉罐的原料铝已经涨价。相比一年前,铝价每吨上涨近6000元。国际日化巨头宝洁公司也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为树脂和纸浆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运输费用增加,将从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去年11月以来,“国内需求+海外供应”(铁矿石等)、“国内需求+国内供应”(螺纹钢等)、“海外需求+海外供应”(原油等)的三梯队轮动,是通胀上行的主要推手。此外,下游涨价传导没有结束,电子、汽车、橡胶等供给受限产品的价格仍有补涨空间。根据中金公司分析师的预测,有的产品PPI仍可能有10个百分点的上涨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多家机构最近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年中期)》认为,上半年,CPI涨幅企稳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反映了需求持续复苏但仍不及供给强劲;而在全球制造业回升、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持续、低基数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上涨,推动PPI涨幅较快上扬。
《报告》还对比了CPI与PPI、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等指标,发现当前价格传导机制仍不顺畅,需求尤其是消费复苏还不充分,处于中下游行业的企业的成本分摊压力较大。究其根源,全球制造业生产的回暖、欧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维持流动性极度宽松、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产能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万喆认为,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好转,供给在有序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向正常化,“这一轮涨价可能已经到达周期性高点”。不过她也提醒,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转移,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完全恢复还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各国在疫情中普遍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因此纷纷吸引企业回流,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发生明显转移,这可能会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未来供应链(的挑战)可能比通胀更重要、也更深远。”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撰文指出,这一轮全球通胀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取决于全球刺激总需求的宽松宏观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何时收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应该以美国通胀持续上行为前提。而通胀持续上行又应该以中国经济进入过热状态,产能瓶颈浮现为前提。因此,他判断在此轮全球经济景气上行趋势结束之前,中国经济景气将进一步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