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淅沥,露天剧院的舞台上却座无虚席,只见橘色荧光棒伴着音乐静静地挥舞。
这不是明星演唱会,而是一场交响乐。来听这场交响乐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交响乐的主题是——《王者荣耀交响音乐会》。
交响乐,是高雅的艺术;《王者荣耀》,又是全民级的游戏。二者混搭,可见游戏团队试图破界的努力。
用交响乐的形式演奏游戏中的原声音乐,是《王者荣耀》工作室一次尝试。他们将中国传统乐器融入编曲中,邀请业界名家大咖参与编曲,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走入音乐厅。
《霓裳风华》,琵琶声仿佛将听众带入大唐;《永远的长安城》,听众立即脑补出了那个万国衣冠、九天阊阖的长安……本是游戏登陆时的配乐,变成了黄钟大吕的交响乐。
《王者荣耀》自诞生之日,其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就一直被舆论反复打量。如今这款游戏已走过5年,无可否认,“传统文化”一直是《王者荣耀》一个醒目的标签。
游戏中的英雄角色和剧情大多取材自传统文化,李白、诸葛亮、韩信,也有女娲、白蛇传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神话传说。通过游戏去理解传统文化,也因为文化的亲近感去接触游戏,这或许是早期这一游戏吸引玩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说是游戏,但近些年《王者荣耀》试图贴近传统文化的努力愈加明显。
2018年,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推出了敦煌“遇见飞天”主题皮肤,拉近敦煌文化艺术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2019年10月,人物角色上官婉儿拜师越剧名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威涛,“入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成为首位虚拟越剧演员;
2020年7月,《王者荣耀》邀请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文史作家朱晖三位资深文史专家一起参与新版本的创作,在网上引发了一波讨论;
前不久,制作团队推出的五周年限定皮肤“李小龙”,试图用这个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串起属于中国人的独有记忆。
当然,游戏不能取代文化,经典阅读始终是文化传承最基础的方式。然而,典籍阅读始终存在较高的知识门槛。
据说,司马光在写完《资治通鉴》后,一般人看不到一卷就“欠伸思睡”。古人尚且如此,遑论今人?
游戏,或许能在某种程度降低文化的进入门槛,做一个“引路人”也未可知。它提供的未必是最直接、最扎实的知识,可能只是埋下一个兴趣的种子,留待日后浇灌。
如今,在游戏中植入文化元素,已经得到市场认可,国风已经成为国内游戏用户的审美刚需。今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即Chinajoy)上,随处可见中国元素的呈现。
在今年的Chinajoy上公布的《2020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1-6月,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营销收入1201.4亿元,同比增长30.38%;同时,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销收入达75.89亿美元(约合53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2%。
游戏产业的体量,已经意味着游戏已经是“房间里的大象”,必然会被寄予承载社会主流文化的期待,其中就包括文化传承与文化输出。
游戏本身即被称为“第九艺术”,文化是游戏高维度的内核。也因此,文化的运用,本身也是为游戏赋能,在提升口碑的同时,创造直观的经济价值。
无论是细节的考究、游戏的文化衍生产品研发、与现实中文化符号的互动等等,这些泛文化内容的呈现,已经越来越成为掂量一款游戏成色的硬指标。未来,文化也可能成为游戏的“生存基础”。
把传统文化以当代能欣赏的方式演绎出来,引发强烈共鸣,这种形式也被广泛玩家所认可。
有人总结,游戏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太多的网络语言就来自于游戏。文化,也理所当然是这枚硬币不能缺失的一面。
要看到的是,文化自有其不同凡俗特质,在遵循商业逻辑和注重感官体验的游戏产品里,文化如何更体面地存在,依然值得探索。
文字:孙岱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