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关于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增强全省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打造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支撑数字云南建设。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基本形成,进程显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广泛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规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到60%。建成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85个,支撑和服务2000户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10万户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100万台(套)设备联网上云。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建成140个制造业数字化标杆和试点示范。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接近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50%。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10万户中小微企业上云用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达到250户,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企业数量超过20户。
——数字化转型新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高速、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5G应用逐步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率超过30%。建成全省统一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服务体系持续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服务能力和质量有效提升。建成一批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应用推广、人才培育的技术创新服务主体。引进培育30个左右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服务主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基本完善。
表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要目标
二、实施路径
(一)起步准备阶段,2021—2022年
明确我省“十四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任务,落实工作组织和推进机制,明确转型目标及推进步骤。围绕提质增效、绿色降碳、安全生产三大重点领域,出台数字化改造指南及重点行业设备上云、业务上云等业务和技术规范;制定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规范;建立省级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绩效评估等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和制度。
(二)试点示范阶段,2022—2023年
组织动员数字化基础好、转型需求迫切、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和产业集聚区等,梳理数字化转型需求,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建设。省级重点打造10个制造业全业务数字化标杆;围绕提质增效、绿色降碳、安全生产三大主题,聚焦制造业关键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制造打造40个示范项目;在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培育5个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打造3—5个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示范或产业聚集区共享协同应用示范,进一步检验和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企协同机制。
(三)推广应用阶段,2023—2024年
总结试点示范经验,省级按照试点示范模式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重大数字化改造项目。各州(市)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有资产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围绕制造业关键生产环节数字化、节能降碳、安全生产,组织和推动企业广泛加快开展数字化改造,加快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推动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全面开展。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4—2025年
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可复制模式,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业务流程和规范,指导各州市进一步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广力度,确保完成2000户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6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关键环节数字化的目标任务。强化知识、经验的软件化、平台化和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优化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支撑,完善数字化诊断评估、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标准体系,形成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我省制造业深化数字化转型。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立足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推进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主要开展12方面重点工作,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
1.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面向制造业企业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优化企业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转型规划部署和组织协同能力。提升企业数据资产化管理能力,挖掘关键业务领域数据价值,加速工业技术、知识、经验的模型化和软件化。打造数字运营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全面增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深度推进两化融合,面向重点行业企业,组织开展多层次数字化转型培训,系统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2.筑牢数字化转型新基础
加快推动5G、千兆光纤网络、IPv6、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标识解析运营商,推进标识解析服务在重点行业规模应用,探索转型新模式。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构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支撑服务能力,提供企业业务云化迁移、物联网全域感知、工业过程管控、设备上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云化服务,推进服务资源和能力平台化聚集。
3.加速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数字化
推动研发设计仿真模型多样化,提高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创新研发设计流程方式,发展开放式、协同化、平台化工业设计,推动设计、制造、运维的一体化。鼓励建设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加大设备数字化改造力度,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企业实现生产管控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加速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和能耗等管控效能,实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赋值、用数据赋能。
4.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坚持“分业施策、一业一策”,分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和重点行业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数字化图谱,引导企业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路径。依托烟草、冶金、绿色能源、生物制药、石化化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绿色铝硅等国有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输出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升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
5.推进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融通
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和大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上下游企业辐射推广。支持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鼓励云服务商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上云上平台”门槛和成本,培育符合中小企业数字化需要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6.推进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
加快产业园区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共建共享,推动园区要素资源的网络化汇聚和高效配置。鼓励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实现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和园区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企业服务、安全环保、经济监测的综合数字化管理,不断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7.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一链一策”推动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化升级。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构建产业链协作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和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加快建立工业经济数据综合服务体系,综合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汇聚工业经济运行全维度信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8.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
加快工业数据汇聚,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工业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共享,增强数据价值的开发和实现。建立多级联动的工业基础大数据库和重点行业数据库。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国家标准贯标,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共享空间,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积极发展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
9.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特色应用场景,加快培育制造业企业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先进制造模式的创新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共性系统集成方案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范式深刻变革。
10.夯实数字技术和产业基础
加大工业数据采集、控制、通信软硬件产品研发,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短板,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装置。重点推动专用传感器、数字变送器、现场组网、边缘网关、运动控制器、PLC等硬件产品的研制和推广。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工业软件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高校院所等强化协同,重点开展云边协同的数据采集、先进控制、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孪生及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综合管控等工业软件的研发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工业软件云化改造和云化迁移部署,提升工业软件平台化应用服务能力。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培育高质量工业APP。
11.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加强制造业数字化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应用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赋能载体,强化政策宣贯、转型咨询、评估评价、应用指导等基础性、普惠性服务。鼓励开展标准导入、产品中试、测试检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推动服务资源线上线下协同,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精准性和时效性,推动“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
12.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宣标贯标、达标示范。落实企业安全防护主体责任,鼓励企业采用国产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产业供给服务,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强化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完善覆盖省、市、企业的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加快推广国产商用密码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二)重点工程
聚焦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夯实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项任务加快落地落实。
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诊断评估工程
以培育提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新能力为核心,根据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实际,按照《云南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规范》,开发建设云南省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服务平台,重点面向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组织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及区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到2025年,持续开展自评估企业达到5000户,形成我省行业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和发展水平评估规范。
2.制造业两化融合促进工程
加强企业两化融合意识、知识普及,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标准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标准宣贯,积极动员企业积极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MCC)贯标。到2025年,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达到250户;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企业30户。
3.数字化标杆示范培育工程
面向我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遴选生产流程覆盖面广、产业链供应链健全、行业示范性良好的企业,每年支持打造10个能力健全、成效显著、引领带头作用性强、具备全国领先、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标杆企业。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制造,每年支持10个左右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和新模式试点示范。支持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40个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及40个左右集成应用和新模式示范,打造不少于1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4.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分行业制定上云产品目录清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等服务设施汇聚通用性强、部署维护简便、易于推广应用的上云服务资源,加快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上云应用。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开展共享订单、集中采购、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应用,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到2025年实现30%规上制造业企业上云,10万户一、二、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开展上云应用。
5.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工程
面向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围绕研发上云、生产上云管理上云、供应链上云、设备上云、办公上云等业务应用,利用数字化提高企业产品创新、供应链管控、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精益化生产,通过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效能的提升,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打造提质增效化改造企业试点示范企业50户,推动2000户左右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6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数字化。
6.“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程
面向冶金、石化、化工、民爆、建材、矿山等行业,分行业制定安全生产实时数据上云规范,推动企业人员、设备、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安全生产要素上云,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中的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加速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全局联防的转变。鼓励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展示等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服务应用,实现安全生产业务上云,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安全生产监管数据支撑。到2025年,打造安全生产数字化改造企业试点示范企业25户。
7.“工业互联网+绿色降碳”工程
面向我省绿色铝硅、冶金、建材、石化化工、传统能源等行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分行业制定节能降碳设备数字化技术改造和综合管控指南,以高耗能设备改造、综合能源管控、中水回用、余热余压利用、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行节能降碳,推动企业应用节能、节水减污等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的数字化,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数字化管理。鼓励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绿色降碳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打造绿色降碳数字化改造企业试点示范企业25户。
8.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工程
分类制定标准,支持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供应链、产业链等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全省工业互联网服务生态资源池,建立服务商服务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培育优秀专业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支持各类企业数字化创新主体、孵化器、研究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建设,构建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和智力资源。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85个,培育专业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20家,创新服务机构10个。
9.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工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制度,保障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与应急服务协同保障平台,培育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服务企业10家,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的试点企业20家。
10.优秀解决方案推广工程
总结提炼数字化改造经验做法,每年征集和遴选50个应用场景、50个实践案例。通过各类数字化转型服务主体,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加大优秀方案和实践案例的宣传推广。到2025年底,累计推广数字化优秀解决方案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300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在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导小组框架内,设立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组,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各州(市)、县(市、区)及产业园区管理部门参照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组织架构,负责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强化目标导向、任务分工、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建立省、州(市)、县(市、区)和产业园区相互协同等整体推进机制,加强推进工作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检查。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工业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组建专业部门,负责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和规划的制定,落实推进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持续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省级统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重点对标杆示范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能力诊断评估以及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行”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重大数字化改造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各州(市)政府利用地方产业投资基金等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和创投基金等创新产融合作模式,在业务范围内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等开展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应用。
(三)建立评估评价制度
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和评价制度,统一项目对申报评审、建设管理和验收评定工作规范和项目评价指标,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流程,保障项目目标、实施内容、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达到预期目标。开展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对各地组织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计划、内容、目标和工作进度、成果等进行监测,通过建立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定期对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评价。
(四)强化人才支撑
强化与教育、人社等部门的协同,建立制造业数字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与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相关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的衔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制造业数字化专业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积极申报“兴滇英才支持计划”获得相关支持措施。加强制造业人才政策宣传解读和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五)营造良好环境
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专家总结数字化转型成果和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技术交流,凝聚发展共识,打造高质量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精准化宣传推广对接,开展“数字化转型”州市行、进园区、进企业等活动,宣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解读相关政策,扩大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清理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