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饱受建筑垃圾“围城”之困,解决建筑垃圾治理问题迫在眉睫。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创新尝试,广州逐步形成了法规体系完善、全链条监管到位、资源化利用全覆盖的建筑废弃物治理的“广州模式”。从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全市建筑垃圾排放申报核准率达97%,合法收运率达99%,安全处置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56%,基本实现了建筑垃圾治理试点的工作目标。一个个充满实绩的数字背后,体现了广州市治理建筑废弃物的勇气和决心。
天津
作为数字化进程超前的城市之一,天津市,据了解,天津市“一网通办”平台“津心办”自2019年上线以来,已迭代升级至3.0版本,实现1560余项服务事项“指尖办”,累计注册人数已超过1780万,访问量超过11亿次,持续助推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让老百姓的事顺心办、精心办、尽心办,成为市民群众的“掌中宝”。
此外,天津把绿色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底色,坚持把垃圾分类作为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有效手段,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精心营造优美、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2021年,天津生活垃圾首次呈现“三增一减”态势:厨余垃圾分出量同比增幅62.3%,有害垃圾日收集量增长3倍,回收利用率增长至38.4%,其他垃圾减量明显,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2个百分点,在2022年一季度国家住建部46个重点城市考核评比中,天津在超特大城市中位列第5名。
成都
2021年,随着成都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1615.9万人增加到2119.2万人,成为我国第4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跻身全国超大城市行列。在面对超大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与探索中,成都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一网统管”的民生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精准服务市民需求,让市民更好地享受城市服务,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智慧防疫、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生活……多元应用场景,持续提升成都的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让城市在应对突发状态、极端状态更有韧性、筑牢底线。今年7月,防汛关键时刻,成都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全市237座水库动态信息,并实现主要河道洪水4-10个小时的预见期。当降雨发生后,系统会根据江河水位涨幅和实际降雨时空分布进行滚动预报,提高预报精度,为组织转移和救援队伍科学调配提供决策依据。
重庆
2021年国家公布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名单,其中重庆市的总人口为3205万,城区人口1634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探索超大城市的“智”治之路,重庆市江北区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管理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在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通过大数据融合,探索建立城市“建设、运行、健康”三大指数模型,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综合评价与城市运行状态科学评估提供重要支撑,实现实时“一图呈现”,打造智能化城市运行安全监管手段,筑牢城市运行安全防护网,全面推进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通过升级“便民服务”模块,新增公厕、治安岗亭、洗车点等2万余个便民点位数据和导航服务,并在重要交通路口、城市公园等处安装4万余块二维码标识标牌,可扫码解决找停车位难、找公厕难等问题,“一码”惠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结语:数字化为超大城市寻求治理最优解提供了关键路径,智能化手段支撑着科学化的治理理念,也推动着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尽管不少数字化手段还要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完善,但超大城市治理的方向已经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