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全球多头遭遇屠杀。
道指狂跌1200点,纳指狂泻5.16%,创下27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纳指成分股全军覆没,亚马逊、奈飞跌超7%,苹果、谷歌、微软均暴跌逾5%,六巨头一夜蒸发3.7万亿人民币。
美元指数一夜狂涨1.5%,再度逼近110大关。非美货币狂跌,欧元跌1.5%,再度跌破平价。日元狂贬,再度逼近市场认为极度危险的145。美国债券市场剧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至3.45%,逼近前高,2年期、5年期均创下2008年来最高水平。
今日,亚太股市同样没逃过,日经225暴跌近3%,港股恒生指数大跌2.5%,A股相对坚挺,上证下跌0.8%,3621家飘绿。其中,成长股遭遇重挫,新能源汽车、光伏悉数扑街。
引发全球惨案的导火索,一个通胀数据而已。对此,怎么看?怎么办?
01通胀背后
今年8月,美国CPI同比上升8.3%,超市场预期的8.1%,低于7月的8.5%。CPI环比上涨0.1%,高于预期的-0.1%。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8月同比上涨6.3%,高于预期的6.1%以及前值的5.9%。核心CPI环比上涨0.6%,高于预期以及前值的0.3%。
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大幅上涨11.4%,创下1979年5月以来最大涨幅。该项环比为0.8%,7月为1.1%。此外,占CPI权重30%以上的住房分项同比上涨至6.2%,环比上升0.7%。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8%。以上三项是8月CPI上涨的主因。
很显然,美国通胀有很强的粘性,有持续高位固化的态势。在数据披露之后,市场押注美联储加息的力度越来越大。9月加息75个基点已经是100%,押注加息100个基点也一度升至47%。对于更长期的利率端,在明年2月美联储终端利率4%-4.25%的概率已经大幅上升至37.9%。
7月通胀短暂回落,让市场无限憧憬美联储会很快停止激进加息,甚至幻想起降息来。但在8月26日举办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鲍威尔8分钟的讲话给多头狠狠浇了一盆冷水。昨晚通胀的超预期,更是让幻想彻底破灭。
在8月初的文章《不要幻想加息很快结束》中,我们明确提到当时的市场过于乐观,请不要低估高通胀的持续性和美联储加息的决心。
在我看来,持续大幅加息主要有两个大逻辑。
第一,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调控任务就是捍卫币值稳定(PS:美国通胀太高,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币值很不稳定),其次才是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维度上看,要把通胀按下去,还得持续高强度加息,代价就是美国经济会快速进入衰退。
去年,美联储已经错过通胀抬头时将其摁下的最佳时机。迟迟不行动的后果是,要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目前,通胀与收入螺旋上升,滞涨的态势愈加明显。
第二,美联储加息不会轻易半途而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达到收割全球财富的战略目的。过去美元大的加息与降息周期,明面上冠冕堂皇打着调控通胀、就业与经济旗号,实质上是华尔街为了制造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来收割巨额财富。
本可以实现货币的“缓转弯”,但偏偏结果是选择了异常激进的“急转弯”(创40年最快紧缩节奏)。在大紧缩的节点上,不断烘火,制造地缘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俄乌战争爆发,引发全球通胀进一步上行,进而压迫全球央行跟随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之中。
很久很久以前,财富大掠夺必须靠战争,而过去的几十年靠的是金融掠夺,美元潮汐一波,就洗劫了这些所谓新兴经济体积攒下来的巨量财富,且经济与金融主权也让渡了出来,不得翻身。
你知道为何诸如韩国大型企业的大股东几乎都是美国资本吗?因为在1997年亚洲风暴的时候,韩元汇率遭遇崩盘,重创外向型经济,工厂大面积倒闭,大批人员下岗失业,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韩国政府无计可施,向IMF(美国资本掌控)救助,最终获得550亿美元。拿别人的钱,就必须答应IMF很多的条件:按照IMF设计进行“经济改革”,包括重组大企业,鼓励银行合并,对外放开金融和市场。说难听一点,这就是卖国钱。此后,韩国八大银行的外资股份,均占到了2/3以上。韩国最引以为豪的三星集团,大部分股份也都落在了华尔街巨头手中。
韩国的悲剧同样发生了日本身上,还有巴西、阿根廷、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等。本轮全球加息大潮,第一个破产的国家是伊斯兰卡,但体量太小。它不是最后一个,华尔街现在瞄准的肥肉是欧洲与日本。
02巨头不稳
经过今年以来的大幅回撤,目前全球权益估值仍然不算特別便宜,与同处于大通胀的1970年代相比,还要高得多。美股方面,道指PE为21倍,还位于10年来相对较高的水平,分点位为53.64%。
过往都说,美股只要有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微软、奈飞等几个核心科技股坐镇,美股就不会有问题(占大盘指数权重很大)。但现实似乎并不是这样,这些科技巨头正在遭遇基本面和估值的双杀。
先看股价表现。奈飞较去年11月高点回撤70%,脸书较去年9月高点回撤60%。另外,微软跌26%,谷歌跌29%,亚马逊跌31%,只有苹果回撤幅度最小,跌15%。此外,半导体巨擘英伟达跌60%以上。
2021Q3-2022Q2,脸书归母净利润单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2.24%、-8.33%、-21.4%、-35.66%。今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大幅锐减28.9%,为2013年以来严重的下滑。要知道,2013-2021年,脸书利润年复合增速为50.56%,唯有2019年意外同比下滑16.4%。
脸书主营广告业务,占比总营收的97%。而广告业务与美国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一季度-1.4%,二季度-0.6%,连续2个季度负增长,进入“技术性衰退”。当然,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不仅跟美国经济相关,还主要跟欧洲、亚太经济有关,后两者分别占总营收的25%、23%。
除了这个宏观因素外,抖音海外版TikTok的崛起正在冲击脸书的基本盘。据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2022年TikTok将收获7.5亿新增全球月活跃用户,在社交媒体市场的份额将超过20%,2024年甚至达到25%。
该机构还预测,TikTok的广告收入预计今年将增加两倍,从2021年的38.8亿美元增加到116.4亿美元(超过Twitter和Snapchat总和)。其中,一半以上的广告收入将来自美国,带来近60亿美元的收入,占美国数字广告市场的2.5%份额。而这些蛋糕过去属于脸书为首的美国本土科技巨头。
与脸书同样遭遇的还有谷歌。谷歌去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速高达164%,下半年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直接负增长8.33%,二季度负增长14%。这是谷歌上市以来罕见的大幅负增长。
谷歌主营业务同样是广告业务,包括谷歌搜索、优步广告以及网络会员等,占总营收的81.3%。全球用户刷短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中长期而言,TikTok对于美国这两大巨头会产生巨大的挑战。
再看亚马逊。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7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7.3%,而去年同期增长34.8%。这是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长率,也是连续第二个季度个位数增长。上半年净亏损58.7美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58.8亿美元。这是亚马逊2015年实现稳定盈利以来最惨烈的状况。
再看微软。2022年财年营收1983亿美元,净利润727亿美元,但今年二季度利润增速仅为1.7%,而去年四季度增速还有21%。苹果方面,Q2净营收为829.5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194.42亿美元,同比下降10.6%。
综上来看,美股几大核心科技巨头无一例外的出现业绩下滑或大幅放缓,基本面的表现将跟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表现深度绑定。而偏偏在美联储大幅激进加息之下,全球经济会进入任正非所言的寒冬之中去。
美国科技巨头的业绩表现只是美国经济的一面镜子,另外叠加异常激进的货币政策,美股遭遇双杀的逻辑并没有改变。
03尾声
除了加息,美联储缩表对市场的冲击威力远远被市场低估。从9月1日开始,美联储将按计划主动抛售式缩表950亿美元,包括600亿国债和350亿MBS。按照这个计划,今年余下4个月将缩表3800亿美元。
这3800亿美元是基础货币,叠加美国国内以及海外美元市场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海外美元流动性被至少缩减了3.8万亿美元。这个力度是非常之惊人的。
缩表是直接抽走货币,相较于加息会更为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在我看来,缩表对于市场的冲击威力可能还要超过加息。上一轮缩表周期,2017年刚开始缩表仅100亿美元,4个季度后提升至400美元。一直到2018年10月,缩表规模达到顶峰的500亿美元,美股遭遇了抛售潮,纳指短短2个月跌超23%。
美联储大幅加息,叠加大规模的主动缩表,对于美元流动性的紧缩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截止最新,3个月Libor利率已经攀升至3.29%,已经超过2018年12月的水平。上一次这么高的时候,还是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Libor利率反应国际间各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它大幅攀升,代表着国际间美元流动性愈发紧张,导致多数银行间借贷美元的成本飙升。这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对于控制通胀,美联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美股也会有很长的阵痛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诸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的,永远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