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正式启用了首条为自动驾驶开辟的专用车道。新规的实施将拓展车联网应用场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领域的试点应用。
城市自动驾驶有多难?
城市自动驾驶“难”在何处?它对数据的传输速度和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ntel预计2025年自动驾驶将得到普及。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感器、算力的数值也将进一步膨胀,当下相比,2025 年汽车需要的计算性能会是 2017 年的 L2 级别无人车的 100 倍,是 L3 级别无人车的 10 倍。
算法需要持续优化。自动驾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根据Intel的估算,单一车辆每小时就会生成大约 4TB 的数据,被推送到云上计算,但这当中,有些数据可能是没有用的,有些算法的效率也不高,所以需要不断地提升算法。
突围在即,国内厂商发力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汽车厂商相继在自动驾驶领域发力。吉利、长安、上汽、长城等多在2018年前后开始研发自动驾驶系统。
此外,国产辅助自动驾驶也有了进展。对标Mobileye的 MINIEYE ,目前MINIEYE拥有近100个量产项目,客户包括40多家车企,主力产品与头部新造车势力、一汽、上汽、吉利、比亚迪、奇瑞、东风、柳汽等乘用车和商用车主机厂确定了合作。过去一年,MINIEYE智能驾驶设备出货量达40万套。
自动驾驶成本的下探。作为商业化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成本的压缩一直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64线激光雷达单颗售价,便已经达到了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万。而根据2021年元戎启行官方的信息,自研的L4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的成本不到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万左右,这一数字在2022年4月进一步下调至3000美元(约为2万元)。;成立仅3年的L4级自动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公司轻舟智航(QCraft)在首届QCRAFT DAY(轻舟智航品牌日)上发布了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将量产成本下沉至1万元人民币。
国内厂商价格的“内卷”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压缩自动驾驶的成本,从而加速其商业化落地。随着我国智能网联示范运营过的不断推进,末端配送规模将大大增加,围绕末端配送的产业布局将成为企业重点的布局方向之一。届时,自动驾驶将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