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于变局中开拓新机遇,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意见》的出台不仅为畅通市场大循环提出了战略指引,还赋予了信息通信行业新的战略使命,也为其实现新一轮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
突破藩篱,疏通堵点
经过多年的开放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要素丰富庞大,渠道广泛多元,流通方式多样,市场供给充盈。
然而,“大”并不代表着“强”,更不意味着“优”。“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改革中逐步形成的。尽管经过多年改革,市场经济‘四梁八柱’已经竖了起来,然而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不小的差距。”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认为。
剖析具体存在的差距,经济学家史炜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各地市场管制不统一,准入门槛多元,因此庞大而丰富的市场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时,尚未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化配比,供给过剩与需求失衡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市场丰富与结构失衡并存,限制了市场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因此,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改革。”黄奇帆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统一大市场应运而生。
根据《意见》,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业界认为,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性堵点,推动形成全国大体一致的市场环境,推动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进一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有利于打破小循环,畅通大循环,有利于更高效地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突破藩篱,打破割据,疏通堵点,畅通循环,最终充分发挥超大单一市场的规模效益——这正是统一大市场政策的目标所在。
统一数据市场,畅通信息流动
方向确定,道路何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离不开信息的充分流动,而信息正是由数据构成的,因此统一市场的前提正是统一数据市场。为此,《意见》聚焦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提出建立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这些将成为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释放市场潜力的重要举措。
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次《意见》将数据与技术相提并论,足以见得数据对于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数字经济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而作为数字经济的必需生产要素,数据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业界有一种说法: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是关键的生产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的加速流动能够活跃技术流、物质流、人才流、资金流,为我国数字经济创造价值。
为推动数据市场建设,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2020年我国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称为“五种要素”,首次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指出数据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环境一样,是亟待市场化的生产要素。
这一次,《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并将其与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能源市场、生态市场共同纳入“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任务。
据悉,目前广东、北京、上海、浙江、贵州等地已经在推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数据基础。《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相继公布,已经将数据纳入了法治轨道。2021年,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也处在筹备阶段。上述先行先试,都将成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建设的小范围预演,并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但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在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进程中,数据要素的基础制度尚未建立,共享和流通范围较小,还面临着供给不足、流通不畅、应用不够、监管不力等难题。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需首先解决上述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以坚实的步伐迈向更长远的目标——培育全国统一的数据市场。
数字经济未来可期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再到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近年来数字经济在我国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时空限制也被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打破,为经济增长提供动能。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正因为具有“一业带百业”的效应,我国提出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横贯全国、畅通无阻的数字经济网络将实现无形的数据要素流通,进而为有形的资本、劳动力、能源、生态的统一铺设网络基础,并推动更多领域实现统一,发挥规模效应。而当数据要素融入各行各业,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时,数字经济产业也将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0%。按绝对数值计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产值约为15万亿元,是2020年的两倍以上;到2025年整个数字经济的产值将接近80万亿元,是当年GDP的50%左右。
风鹏正举,未来可期。借力政策东风,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千行百业,数字经济产业必将擘画更加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