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消息,高端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竞争焦点,全球范围内,美、德、中三国先后提出先进制造、工业 4.0。在这一背景下,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点方向,加之外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内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制造业愈发强调降本增效。
图 |“寻找聪明公司”系列活动现场
于是我们看到,近几年来,中国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支持政策一条接一条,从工业 4.0、中国制造 2025,再到工业互联网,具备先进技术的公司成为政策鼓励的对象,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这股智能化的浪潮,正需要一个个中国创新科技企业参与其中,合力推动,一齐收益。
为了发掘智能制造领域的潜力新星,搭建可展示企业实力的聚光灯舞台,4 月 14 日,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与金隅智造工场联合主办、中关村兴创高精尖产业空间供需服务联盟协办的 “寻找聪明公司” 智能制造专场路演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图 |“寻找聪明公司”系列活动嘉宾合影
活动现场共邀请 10 家路演展示的企业代表,还有专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人代表,以及十多家科技创投领域的媒体老师交流探讨。一众智造新星逐渐闪耀,共话智能制造的美好蓝图。
在项目路演开始之前,金隅智造工场副总经理肖博女士首先分享了园区的概况和创新生态。从2018年7月份第一家客户入驻,2019年10月份二期正式交房,再到2021年底,智造工场出租率已经达到了97%。入园企业包括6家独角兽,1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行业领军企业,所有客户基本上集中在智能制造、硬科技方向。比如云知声、G7 汇通天下、百分点、旷视科技、银河航天等。
金隅智造工场未来希望与科技企业有更多深度的沟通交流,并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图 | 金隅智造工场副总经理肖博
随后,DeepTech 高级研究总监张昊先生分享了关于聪明公司的标准。张昊表示,“聪明”是在于一家公司有没有在过往年度里重新定义它所处赛道的创新技术,或者当技术商业化时,这个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有没有得到巩固或被颠覆,而竞争者们是否重新定义他们自己所要用的策略和战略。
图 | DeepTech 高级研究总监张昊
参加路演的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包括地平线、银河航天、九天微星、达芬骑动力科技、国承万通、鉴智机器人、梅卡曼德机器人、升哲科技、鹰瞳科技、众星智能。
“九天”揽月,“银河”摘星
银河航天成立于 2018 年,借鉴了互联网公司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以互联网和航天结合的新物种,用敏捷迭代方式来进行卫星研制和制造,目前是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家独角兽。
图 | 银河航天战略合作总监宋建峰
银河航天成立之初就确定要做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首发星的研制到发射。现在正全力打造自己的研制和低成本量产能力,目前银河航天具备每年数十颗卫星的批产能力,今年南通的盘古智能工厂的投入使用后,产能可以达到每周一颗甚至每天一颗。
银河航天将卫星器件国产化率提升到了 90%以上,更关键的是打造了一个脱离于原来整个航天封闭的体制内的供应链,依托长三角先进的制造能力,实现卫星整个的批产和生产的闭环。 2022 年 3 月 5 日,银河航天成功发射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批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与首发星组成了中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卫星互联网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后期基于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将会在应急救灾,生态环境、山区、海上的通信展开相关的实验。银河航天表示:我们的愿景还是让卫星互联网遍及地球每个角落。
图 | 九天微星副总裁王佳伟
九天微星成立于 2015 年,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以前九天微星认为造卫星是科学家的事情,而现在造卫星要更关注工序、生产线,未来九天微星是以强耦合和拼拆的形式快速迭代,强化脉动式柔性化生产流程的同时,将卫星设计分舱化设计,为星载一体化、宽窄一体化、通导遥一体化的精品卫星奠定基础平台。
成立 7 年时间,目前九天微星的在轨卫星已经有了 9 颗,且都实现了商业闭环。现阶段正在研制的卫星约有 10 颗,主要聚焦整星制造和卫星行业应用,重点在碳中和、海洋物联网、森林防火三个方向。目前九天微星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卫星工厂,实现产业落地。在大批量接订单之前首先要找到好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和应用环境,在这方面九天微星面向海洋、交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都提供了卫星应用的天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九天微星早已实现了卫星整体规划设计和生产,唐山卫星工厂的落地,将有助于大幅提升卫星研制的质量和效率,为实现年出厂卫星达到 200 颗以上的 AIT 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九天微星正完善自己的生态,包括部件、载荷、地面系统、发射和物联网终端,通过打包整体解决方案、更完整的星座规划,最终赋能各个行业。
更聪明、更安全的智能驾驶
地平线是中国第一家深度神经网络芯片公司,发布了我国第一颗量产的车规级AI芯片,目前也是全球唯三实现专用 ADAS 智能芯片规模化量产的芯片厂商之一。地平线认为:智能汽车是堪比计算机诞生的颠覆式创新,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最大的母生态。
图 | 地平线算法平台总架构师穆黎森
而智能汽车里组成的核心部件之一就是汽车智能芯片,是智能汽车的“数字发动机”。与此同时,车载芯片复杂度远超手机芯片,成为半导体科技的引领者。
作为汽车智能芯片行业领导者,地平线在2021年7月发布了高性能大算力的车规级AI芯片征程5,已获得多家车企量产定点。一直以来,不管是做芯片,还是做编译器、算法,核心方法论,地平线都是软硬结合,即通过软件、算法、硬件架构的联合优化,来提升计算性能,开启“新摩尔时代”。
地平线认为,“算力大,不如算得快”,芯片不仅需要大算力支撑,高性能更为重要。征程 5 兼具高性能和大算力,单颗芯片AI算力最高可达 128 TOPS,真实 AI 性能(在业内主流检测数据集 COCO,精度 mAP 34.6%下)可以达到 1283 FPS,并且针对越先进的神经网络,地平线芯片架构的加速性能就越高。
而“好芯片更要是好用的芯片”,基于征程 5 以及未来的芯片,地平线在软件的技术栈上也有大量升级,提供算法、工具链,对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全面的开放赋能,同时兼容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在这些基础上,地平线将提供包括自动驾驶、人机智能交互在内的高性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定位于 Tier 2,和 OEM、Tier1、ODM 及软件合作方等生态伙伴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已广泛搭载在多家主流车厂的明星车型上。当前,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量已突破 100 万片,获得 40 多个车型的前装定点,生态合作伙伴已超过 100 家。
图 | 达芬骑动力科技(Davinci Tech)董事会秘书陈雨森
在目前摩托车领域中,电动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国内还未出现一家可以量产电动重型摩托车的企业,而达芬骑动力科技通过 9 年的正向研发,推出了首款自研的纯电重型机车——DC100.
达芬骑 DC100 是达芬骑动力科技的第一款产品,最高时速是 200 公里/小时,最高功率 100 千瓦,基本上相当于 1000cc 的运动型摩托车的动力水平。希望达芬骑 DC100 能像 2013 年特斯拉推出ModelX那样,用一款好的产品取得足够的市场渗透率。
新能源摩托车两个指标很重要,一是续航,这方面达芬骑 DC100 的 NEDC 续航达到了 400 公里;二是控制整备质量,DC100 把整备质量做到了和燃油摩托车一样重,采用了一体化底盘,整车只有 34 个零部件,有效平衡了续航和车重的关系。
整车采用的是中央计算架构,同时,这辆车从外观结构设计到机械结构设计,再到软硬件研发,车量产工厂,全部由达芬骑自研完成。 DC100 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了汽车直流快充桩给摩托车充电的纯电摩托车,0-100%的充电只需要 30 分钟左右。
图 | 鉴智机器人(PhiGent Robotics) 合伙人&商务副总裁刘竞秀
鉴智机器人的市场定位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力,以 3D 理解和核心,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眼睛和大脑。
过去几年众多智能驾驶发生的交通事故,80%的事故原始是车对环境感知的出了问题:相机拍摄到了障碍物,感知层面却没看到。
当前主流的辅助驾驶系统,采用视觉摄像头、毫米波或激光雷达融合的方案,通过相机对环境进行 2D 感知,比如 RGB 相机把三维空间的信息映射到两维空间,再通过多路相机的融合重建立体的三维空间。这个过程在信息提取层面损失了 3D 信息,这是大家在主流场景里看到非标物体却又无法识别的核心技术原因。
鉴智机器人认为,用一套具备 3D 理解的软硬件的方案和技术思路来做自动、辅助驾驶的感知方案,有望帮助车厂和 Tier-1 实现从 L2 到 L3 等级的跨越和提升。一方面可以为整车厂提供从以3D理解为核心的感知到规划控制,再到数据闭环全栈软件方案;同时也可以提供基于数据闭环的双目立体视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和鉴智机器人智能驾驶方案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感知能力的上限。
鉴智机器人的市场定位是成为高阶智能驾驶方案的标杆供应商,作为 Tier-2 配合整车厂提供整体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实现智驾等级的跃迁。
解放双手,机器人走入生活
梅卡曼德机器人致力于推动智能机器人无所不在的存在,我们通过自研工业级 3D 相机和 AI 软件,让工业机器人能够获得更强的感知和规划能力,服务全球汽车、3C、新能源、物流等行业伙伴。
图 | 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
工业机器人已问世半个世纪,通过编写程序,机器人能不停重复执行一项标准动作。梅卡曼德通过自研的产品,让机器人在海量场景中更智能地完成混拆混码、货品拣选、无序工件上料、缺陷检测等动作——3D 相机看到物体,图形化机器视觉软件判断它是什么,智能编程环境决定如何处理——相当于工业机器人的眼睛、视觉神经和大脑。
5 年来,梅卡曼德机器人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和高效的全球交付服务网络,真正将AI商业化落地跑通。梅卡曼德自研、自产的工业级 3D 相机、视觉软件和机器人运动规划软件,整合了 sensing,perception, planning 相关的领先技术能力,以及上千个工程应用中积累的know-how,在汽车、3C、新能源、物流等领域落地了海量应用案例,业务覆盖中美日韩德等国家。
如今梅卡曼德机器人已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全球细分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已扎实地迈过 0-1、1-10 的阶段,未来将夯实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持续攻关重难点应用,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引领智能机器人行业 10-100 的跨越。
图 | 众星智能创始人&CEO朱天山
众星智能的项目是机器人的操作系统,目标是“为中国的人工智能走向世界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众星智能的核心技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项是汉语编程,发明的智能简易编程语言,简称 WELL 语言,第二项是 WELL STAR 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第三项机器人的设计系统。
众星智能首先强调,编程语言非常重要,其核心是编译器。编译器是对“芯片”与“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支持,如果没有编译器,芯片与操作系统,就没有应用的生态扩展,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众星智能编译器采用虚拟机技术,可以移植到各种芯片,也可以运行跑在 Linux 或 Windows 系统上。在此前,众星智能创业 8 年,开发了 50 个项目,这方面(编程方面)都是使用汉语编程实现。
众星智能的机器人设计系统,是专门为设计智能机器人硬件与各种智能设备的专业开发软件,这个平台集合了众星智能的合作资源,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拖拽添加对接各种传感器,大幅度节省开发时间,降低成本,让智能机器人功能更强大。
众星智能致力于让智能机器人以最安全的方式,大量地代替人类繁重的、劳累的、重复的与危险的劳动。
未来会与国内优质资源结合,做成集成的系统,成本进一步降低,让更多人受益于众星智能的技术。
技术赋能,开启未来世界的入口
人类主要通过五感来感知真实的世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虚拟现实,需要模拟出真实的感官信息,科技发展到现在,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前庭觉”5 个感觉中,听觉、视觉甚至嗅觉都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图 | 国承万通(STEPVR)合伙人程淦
其中最困难的是触觉和前庭觉实现,目前认为消费者在体验VR时的眩晕感主要来源于各感官(视觉和前庭觉)获取信息的延迟和不一致造成的,前庭觉主要用来感知人的运动和平衡,通过降低延迟和让人实现大范围的自由行走,用户在虚拟世界即可获得行走平衡稳定的反馈和运动与视觉的匹配。
STEPVR 基于大空间激光定位技术和动捕技术,让用户在大空间行走的数据实时传输,达到运动和视觉画面同步的效果,实现了用户自由运动的真实反馈,从而尽可能避免眩晕并增加虚拟沉浸感。 而触觉方面,国承万通利用机器人的机械臂力反馈交互技术,通过传感器结合 VR 虚拟内容,可以让用户在虚实结合的VR电影级场景里成为其中的角色,体验到触摸虚拟道具并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今年年底国承万通将推出触感手套,进一步还原用户在虚拟世界的触觉体验。
为了让能实现视、听、触、嗅和前庭等感觉的真正 VR 设备像 PC 一样进入千家万户,国承万通研发了万向跑步机,让环境空间从千平大空间缩小到 1.5 平方,支持用户的无限自由运动,通过一台小小的设备集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前庭运动觉,让更多大众通过这台设备真真正正获得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体验。
图 | 升哲科技(SENSORO)CMO李佳锡
升哲科技是一家非常典型的技术公司,早期主要做传感器,后来实现了“端到端”物联网产品线的打通。
从最底层终端,比如水、电、煤、气、火等各种数据要素的感知、传输、计算,都已经实现了端到端的打通。同时,升哲科技会提供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环境感知、综合治理、应急消防、疫情防控等。
同时,升哲科技实现了物联网通信芯片自主研发,将其嵌入到物联网传感设备之中,再将数据传输到物联网基站和云端,相当于边-管-端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
升哲科技目前覆盖的场景包括孪生城市、疫情追踪、智慧停车、智慧河长、智慧水务、智慧消防等。 在商业模式方面,升哲科技并不以硬件为核心,而以服务作为核心,对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现阶段主要的客户是政府,首先很多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希望能够利旧,在此基础上实现边缘计算设备的接入,能够更好地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 | 鹰瞳科技(Airdoc)合伙人伍王应
鹰瞳科技知道每年致死率超过 80%的都是慢性病,像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 1.1 亿、高血压患者数量高达 2.45 亿,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患病情况,比如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 43%,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 5 成。
传统筛查慢性病的方式就是给视网膜拍照,那些慢性病都在小血管里面留有病灶,因为视网膜上的血管神经特别丰富,全身血管是一家,正所谓“眼底一张照,慢病早知道”。
鹰瞳科技所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全球能看眼底病的顶级专家的智慧能力,再通过软硬一体的 AI 眼底相机赋能到基层医疗机构。
鹰瞳科技除了开发有鹰瞳Airdoc视网膜AI软件,还自研了便携式硬件,把以前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成本降到了几万元,未来的成本还会持续降低。鹰瞳科技提供的软硬一体的鹰瞳Airdoc视网膜AI解决方案,通过一个便携的、全自助、全自动眼底相机,只需要在 20、30 秒时间内给眼睛拍张照,进而对全身 55 种健康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目前,鹰瞳科技的三大核心业务场景分别是鹰瞳医疗、鹰瞳眼健康、鹰瞳大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已有 400 多家MMC联盟医院、41 家等级医院、36 家社区诊所、1100 多家视光门店、28 省市 40 家保险公司在使用鹰瞳科技的产品。
鹰瞳科技希望,通过医疗 AI 特别是视网膜 AI 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知晓自己身体的健康风险状况,鹰瞳 Airdoc 视网膜 AI 技术能够赋能基层,让健康无处不在。
智能制造,成就未来
此次路演落幕,但舞台和灯光仍会持续为优秀公司开放。活动的举办地金隅智造工场作为一家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智能制造企业聚集地,持续在资金、产业政策等方面为科创企业给予扶持。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与金隅智造工场多次携手举办“寻找聪明公司” 系列活动,旨在搭建可展示企业实力的聚光灯舞台,在智能制造领域挖掘聪明公司,一同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