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在5G的加持下,身处不同校区的学生们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同上一节课;在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戴上AR眼镜便可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使用智慧教务平台轻松选上心仪课程……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对未来教育的畅想,而是“5G+智慧校园”建设的真实场景。近日,工信部、教育部公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入围项目,江苏入围10个,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在宁高校上榜。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道路上,5G正深度赋能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教学课堂颠覆传统模式
坐在教室即可“遨游”太空
从面对面传道授业到点对面的发散性互联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今的课堂教学早已颠覆传统模式,师生之间可实现超越空间的全方位交流。“我们将虚拟现实的手段与技术同步运用于教学环境当中,丰富农业生产、科研,农机农具拆装与维修等多种教学场景。”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中心主任查贵庭介绍,借助5G+AR远程教育系统,可满足多校区学生同时远程现场教学的需要,节省教育资源的同时提升了教学趣味性和学生实际体验感。
在5G赋能智慧校园建设的南航模式中,学生可通过全息投影、VR、AR技术看到太空星系、海洋世界、国家风光等课堂中难以亲自触达的场景,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形象化,感受传统书本无法实现的沉浸式教学体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化处副处长刘勇介绍,全息投影无需佩戴任何头显设备,学生通过肉眼即可观看到360度全方位的立体影像,师生仿佛置于同一空间之中,“通过深度传感器和图像分析跟踪技术,投影中的教师可以与在场学生进行实时提问互动、板书记录等交互,改善了远程教学的交互体验。除了实时影像的呈现外,授课过程也可经过录制后反复投影播放。”
承载智慧教务平台,数万人在线上课不卡顿
每到新学期选课,不少学生都早早守在电脑前,好不容易打开报名网页,选上心仪的课,刚按下“提交”按钮,教务系统却突然崩溃,不停刷新重新登录后,又发现想选的课程早已满员。糟糕的选课经历让同学们苦不堪言,而随着校园内5G专网的搭建,这一现状将不复存在。
“5G网络相较传统传播速率提升了百倍,智慧教务平台将支持3万人同时在线,8000人并发,帮助同学们实现个性化选课,轻松选上心仪的课程,增加了全流程的灵活性、可追溯性与便捷性。”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万兴介绍,利用5G专网大连接、低时延、高宽带的特性,南财“基于5G专网的智慧化教学”项目将承载校园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智慧互动教学平台、智慧教学质量保障平台、智慧教室管理平台、智慧教务平台等应用,进一步推动5G技术赋能的课堂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实现教学教研智慧化。
据了解,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的建设可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校和跨地区共享;智慧互动教学平台与智慧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实现教学环节中“教、学、评、管”的智慧化;智慧教室平台将充分利用已建与将建的各类智慧教室,助力实现跨教室、跨校区、跨地域的多教学场所的互动教学。
为科研提供大数据支撑,助力产学研融合
通过在田间布放5G窄带物联网传感器,对苗情生长状况、空气温湿度、土壤养分墒情等技术指标进行采集;利用5G室内定位技术,对“智慧温室”内的设备、作物进行位置编号,室内机器人路径进行规划,对设备、作物、农业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利用5G实时和清晰的传输养殖现场图像,更快速灵活地操控室内室外农业设施……不久的将来,南京农业大学师生们便可享受到“5G+新农科智慧教学科研基地”项目带来的福利。
依托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南农“5G+智慧教育”项目将围绕“5G+智慧校园”“5G+智慧农业”进行建设与应用示范,探索5G与农业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演进。传统农业存在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智慧温室”的应用大幅提升高价值农业作物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有一些中草药的温室生产,需对室内环境进行精细化管理,模拟其最佳生长条件才能大幅度提升产能。”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闫祥林介绍,“5G+智慧农业”在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内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农业物联网设备的标准统一和集中纳管,打通了农业数据的孤岛,提高农情信息采集量和采集效率,为农业生产、科研提供大数据支撑,提高农业生产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