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云勇递交《关于构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支撑数据治理的提案(2022年)》。
2021年,元宇宙规划互联网平行世界的蓝图,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共生等概念预示着未来数据要素的持续爆发式增长。同年,互联网平台型经济存在的大数据杀熟、违规收集、过度消费等数据滥用问题显性化加剧,持续提升大众民生对数据要素核心地位的认知,以及对数据治理的期望。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明确数据要素权属,推进数据资源的合规采集、安全存储、可信应用、适度共享等是数据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据要素的衍生源于人的数字化过程,对于每个公民,无论是生成健康码衍生健康数据,或是线上支付衍生消费数据,或是发送信息衍生社交数据,都需要可信的身份认证作为必要条件。因此,数据治理亦应以人为本,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础,建立数字信任,保护个人隐私,实践数据管控。为此,可通过构建国家级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将可信数字身份关联于数据管理与数据控制,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权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共享、删除、查询、修改、知情同意等操作,进而推进数据治理体系的完善。
当前,国家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尚处于探索性建设阶段,对数据治理的支撑能力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数字身份认证相对缺乏权威立法背书,不足以支撑数据治理;数字身份认证多以行业性或地域性的碎片化形式存在,不利于促进数据协同;数字身份认证服务的应用场景普及度不足,影响了可信数据应用的规模化拓展。为此,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深耕技术创新,落实还数于民。
数据属于人民是数据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建议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进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能数据治理,落实还数于民。具体的,一是建议围绕可信数字身份健全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明确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根,为公民建立可信数字身份,作为互联网根身份或信任根,并确立其在政务、医疗、交通、金融、教育、文旅等重点民生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适用范围及法律地位;同时,确立可信数字身份可作为信任根关联用户的各级、各类衍生数据,用户可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授权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对数据的规范化使用。二是建议聚焦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加强技术创新和规范统一,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码学等技术驱动隐私计算能力升级,支撑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的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
(二)注重顶层规划,打造基础设施,做到治数于民。
建议加强部委联动、行业协同,规划设计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共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数字可信的数据治理服务基座,做到治数于民。建议基础设施以统一规范的“可信数字身份+”的形式规划公民身份信息集合,做到标识可信;使用手机SIM卡、银行卡等安全芯片承载可信数字身份,做到载体可信;依托中央企业构建国家级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做到平台可信;统筹各行业身份认证服务,关联用户行为认证,做到服务可信,从而为数据治理提供安全环境,为社会提供数据安全感及信任感。
(三)强化舆论宣传,加强规模应用,做好用数于民。
建议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强化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宣传及科普,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各行各业提升对可信数字身份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同时,建议加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产业链建设,构筑应用生态,面向政务办理、医疗健康、通信社交、高铁民航、金融支付、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商旅服务、线上购物等重点场景,规模化推广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应用,提升社会民生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普及度和满意度,从而做好用数于民,平衡好数据利用和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