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大郎
出品丨牛刀财经
成立9年,经历了匿名区整改的风波后,脉脉终于找到一条新出路,就是将脉脉打造成职场版的“大众点评”。
2月16日,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向媒体宣布,用“点评内容+榜单聚合+职位”的方式,帮助求职者擦亮眼睛。据林凡介绍,目前脉脉已汇聚超10万家公司的点评内容。
脉脉想要努力讲好新故事的心情可以理解,这家号称“各大互联网公司吃瓜中心”的公司,因为匿名板块到处“造瓜”惹了不少是非,面对一连串企业发来的诉讼请求直呼吃不消——那么点评系统上线后,既不会丢掉“企业背调”的灵魂,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
只是脉脉的想法似乎简单化了,找工作不是下馆子,职场当然也容不下真点评!
01
滋生流言的匿名区
脉脉是一款神奇的软件,这两年互联网行业的大新闻,从王者荣耀团队100个月工资的年终奖、美团收购摩拜,到虎牙员工“抬出公司”事件、互联网大厂裁员,都是从脉脉的“职言区”爆出。
在职言区,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发帖,名称只会显示“某公司员工”或者“衡山弟子”“刘姥姥”这样的随机花名。
职言区这种匿名发言的机制,正是脉脉的吸引力所在,它让人们卸下职场中沉重的面具,尽情地吐槽、撒欢儿、分享情报、产生共情。在这里,不仅可以探讨薪资与技术,包括同事关系、男女问题、贪腐、公司变动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
有人这样形容职言:“它是互联网人的树洞,是带薪拉屎时候的快乐源泉,也是无产阶级码农接头的情报站!”
脉脉匿名区满足了职场人自由抒发喜好的需求,但同时也掺杂着偏见、虚假。
常见的一种人是在匿名区吹牛,伪造薪资收入。
更有甚者点名道姓骂人,中伤企业家、公司领导,刻意制造有对立情绪、吸睛的贴子。
高层领导在职场中有绝对的话语权,却因忙于公司事务,无暇顾及网络评价,有的还以“不足为外人道”来自我标榜,因此通常在脉脉上面临失语的尴尬。
如此看来,脉脉匿名区自然是职场人吐露心声的树洞,也为大厂丑闻发酵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远远谈不上公众意识的进步,倒是成为了滋生流言的温床。
02
官非缠身的脉脉
从某种程度上说,脉脉无需担责的匿名制是在鼓励人们发泄情绪,以虚构和夸大公司负面为能事。
因为企业负面新闻的确更受舆论关注。根据知微数据近三年的微博舆情分析,企业的负面热搜占比约31.1%,意味着每10个企业热搜中就有3个热搜涉及负面舆情。其中,互联网/电商行业是负面热搜的高发领域,占比超1/4。
例如网上曾出现一批与美团王兴有关的“黑稿”,有意无意将清空社交平台与美团遭罚联系起来,似乎暗示与强监管有关。
文章数据很好看,截取2021年10月8日起至10月15日止的数据,仅在头条号一个平台上,标题含有“王兴”“饭否”关键词、阅读量10000次以上的文章就有7篇,其中阅读量最高的一篇达到43万。
而在时间线更早的2017年,当时一则关于“烟草大王”褚时健逝世的谣言,从发布到辟谣仅仅半个小时,就已经掀起巨大的水花。
舆情机构知微数据统计,此次谣言影响力达57.8,比谣言事件平均影响力高出22.6%,高于北京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中被咬女子去世谣言,高于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去世事件。
当然了,就像上文提到的,脉脉匿名区的负面爆料中不乏意义重大的“实锤”——最经典的当属拼多多事件。去年年初,花名为“恒山弟子”的用户爆出多多买菜23岁员工猝死的消息;6天过后,一名“快手员工”在脉脉发帖称,拼多多有个湖南长沙的应届本科生跳楼,引来拼多多连发三道声明澄清或致歉。
但爆料不会给脉脉搏来一个好名声,反而因此惹火上身。
比如在2019年3月,某个实习生在脉脉上寻求实习建议,一名B站员工匿名留言:“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
B站随之以该评论损害宽娱公司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由起诉脉脉,最终脉脉向法院提交了发帖用户信息,赔偿B站8万元。
2019年4月,Boss直聘在脉脉上发现,一位化名为“张先生”的用户发布多条直接攻击Boss直聘的言论,“北大的败类:Boss直聘CEO赵鹏”“Boss直聘无耻下流监控全国人民隐私”。Boss直聘起诉脉脉,并要求脉脉提供发帖人的信息。脉脉在辩称环节不同意原告诉求,但最终,法院还是判决要求脉脉向Boss直聘提交“张先生”的相关信息。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脉脉的主体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182条司法风险,其中法律诉讼60起。
牛刀财经通过整理发现,在60起法律诉讼中不乏百度、新浪、苏宁、饿了么、车好多等互联网大厂,大都以名誉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脉脉,且多以脉脉败诉告终。
脉脉匿名区的负面言论轻者混淆视听,使得企业名誉受损,陷入舆论风波,重者可能让求职者陷入焦虑和盲目,对企业和社会的运转产生错误的认知。
因此,早在2018年脉脉就被网信办约谈整改,匿名区涉嫌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此后,脉脉匿名区才正式改名为职言区。
2020年10月,脉脉又因侵害用户权益被工信部要求下架。2021年5月,脉脉再被列入工信部关于下架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改的名单里。
匿名区的数度“作死”将脉脉一次次推上舆论的风暴眼,多位高管选择离职,前路崎岖,唯有断臂求生。
03
失去信任的点评时代
几经求索,脉脉终于找到了让自己活下去,又能延续匿名区招牌特色的新方向:做职场点评。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认为,传统的自夸招聘模式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更多是招聘方筛选过滤的信息,求职者很难掌握多维度的真实信息。
这种主观的信息过滤让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容易发生错配,从而导致双方的选择成本都很高,通过脉脉公司点评,让职场信息更真实、客观、全面的呈现。
林凡自信地对媒体说道:“过去,点评的出现,让差评店铺消失,而现在,脉脉公司点评的上线,将让差评公司消失。”
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脉脉之所以声名在外,是因为互联网从业者能在匿名区各抒己见、以批判大厂为乐趣,大厂的发声空间则“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遍封闭的互联网大厂现状。
互联网公司内部沟通渠道狭窄,据“晚点LatePost”统计,字节跳动每个月有三条匿名贴限额,滴滴在匿名和实名之间做出多次改动,阿里则为实名。更何况内网发言的风险不言而喻,公司回应也单薄。
要知道大众对互联网大厂的印象往往是模糊、矛盾的:例如很多人对阿里巴巴的高薪十分狂热,但是在996加班的新闻评论区,阿里作为“资本家”代表又被他们激烈地讨伐。
大家既对于互联网大厂趋之若鹜,又害怕被“剥削”,因此更愿意在脉脉职言区起底、揭秘、想入非非。
不过,当匿名制逐渐被脉脉抛弃,并且转向职场点评的合规化业务后,脉脉就很难再维持真实客观的参考价值。
大众点评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内容和商业陷入左右互搏的时候,点评变味了,成了一种商品,一个更容易套利的“流量池”。
大众点评有一套名为“橙V”的会员机制,成为橙V后,要踏上VIP1-VIP8的漫漫升级路。V7、V8等橙V的好评因为权重会更容易被用户刷到,这就催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带有“大众点评刷好评”字样的店铺,大都根据VIP等级而区分一条好评的费用,定价在几十到上百元之间。另有部分商家以恶意差评、隐藏差评的形式牟利,甚至还提供收藏、发布好评、刷访问量、删差评等“一条龙”包月服务。
牛刀财经询问其中一位商家,他表示,如今虚假点评已经是一种生态了,同行有几十家,自家销量为“月售100余份”。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大众点评越来越像小红书,找一条差评得用上放大镜,而丢掉点评初心的大众点评,在和美团合并后的第5年,名字便在美团消失了。随着“点评”二字消失的,似乎还有多年以来建立起的大众信誉度。
那么脉脉转型以后恐怕也会变得“四不像”,甚至将遇到比大众点评更大的阻力:用餐差评都会被商家夺命连环call,更不用说职场点评是人评人、是对部门、对公司的指摘。
- END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牛刀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易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