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探月工程消息,历经22天21时29分的飞行后,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于12月17日1时59分随同返回器顺利着陆,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月28日,华南农业大学举行媒体见面会,这批经过太空之旅才回到广州不久的水稻种子,它们中有的已经发芽!
嫦娥五号搭载的全部种子 部分已安排发芽
此前,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多次参与航天育种工作。今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心牵头征集了水稻、甜玉米、南药等31份,搭载样本达988克,质量是过去的两三倍。
那么,此次开展的深空空间诱变试验,与过去的航天育种相比有何异同?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介绍,此前开展的航天育种主要依靠返回式卫星和空间飞船,属于近地轨道搭载,空间飞行时间较短。“这次搭载的水稻种子历经近23天的飞行,在近月轨道长期接受深空独特极端环境的辐射影响,而且遭遇了范艾伦辐射带,太阳黑子爆发。其空间航行距离之长、遭遇空间环境之复杂,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郭涛表示,此次深空空间诱变实验,有望帮助人类更深入了解水稻如何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为探索生命起源、物种进化和宇航生物安全提供理论支撑;获取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新基因,并形成完善的关键基因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于水稻品种选育;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水稻新品种,满足多元化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这次搭乘我国的航空器进行深空空间诱变试验,是100%的中国原创,必将产生一大批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华农原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此次嫦娥五号搭载的深空空间诱变材料,不是一国、一校的成果,应该上升到为全世界、全人类服务的高度。
陈志强进一步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开展对深空航天诱变的系统性研究,规划设计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科研全链条;创建、发现、挖掘一批好的基因和突变体,培育一批优质的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生产。
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搭载证书及搭载种子
- THE END -
快科技
#水稻#嫦娥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