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杨清清、李鹏飞、设计林军明
编 辑丨李清宇、剪辑子豪、毕凤至
图 源丨图虫
2月5日下午,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荷兰名将伊雷妮·斯豪滕发挥出色,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得冠军,同时打破了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
这也是北京冬奥会首枚速度滑冰金牌。
彼时,作为“冰丝带”的总设计师,郑方也恰好在场馆内进行保障服务,从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2月6日,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郑方手持一个1:1500的“冰丝带”模型,难掩内心的激动。
“盼望接下来运动员能够继续书写传奇,将自己的传奇与‘冰丝带’联系在一起,在‘冰丝带’中划出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成绩。”郑方指出。
从外观设计与内部结构而言,冰丝带可谓匠心十足。郑方介绍称,“冰丝带”中间是一个400米的大道速滑冰场,冰场四周环绕12000个观众看台。整个建筑外观以“冰”和“速度”作为主题设计,表面拥有一个超大弯曲曲面的玻璃幕墙,以及极具速度感的22个线条,从而构成刚柔并济的“冰丝带”系统。
此外,尽管打破奥运纪录源自运动员的良好表现,但这背后与“冰丝带”的设计细节同样密切相关。郑方介绍称,早在2016年的设计方案内,自己所在的设计团队就提出“最快的冰”的想法。如今的“冰丝带”,无论是最初的制冰,或是场馆内部烘坚,保持冰面温度、控制冰场及看台空气与环境等,一切技术应用的目的,都是为运动员创立更好的比赛环境与氛围。
“我们通过全新的二氧化碳制冷制冰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环保制冷机的要求,同时还能提供温度更均匀的冰面,冰面本身的温差在场馆内不超过0.5度。”郑方介绍称。
与此同时,“冰丝带”能够严格控制冰上空气的温度、观众看台空气的温度以及整个场馆的温度与湿度,甚至照明、音箱等环境因素也全部受控,叠加动感的比赛空间、富有戏剧性的建筑效果,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比赛欲望。
而要实现对场馆内上述细节元素的全面把控,与“冰丝带”的智慧科技元素密不可分,甚至有人将“冰丝带”总结为“能感知、会呼吸、能记忆、会思考”的场馆。
郑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冰丝带”内部,从核心冰场到观众看台布满上万个传感器,从而能够感知当下场馆内的运行情况,这些实际情况会第一时间反馈至场馆运行的数字平台,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筑设备系统,从而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有智慧、能反馈的系统。
与此同时,“冰丝带”中还设有辅助观赛系统,包括场馆内外一体导航、内部可分析运动复制系统等。“所以这是一个可提供感觉、可辅助训练以及观赛的智慧场馆。”郑方分析称。
需要注意的是,“冰丝带”中不仅加入了诸多科技元素,也巧妙融入了中国元素与中国智慧。“从建筑物最初‘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出发点,再到冰丝带刚柔并济的思考方式,甚至到冰丝带玻璃幕墙表面印刷的中国传统冰花图案,可以说,从建筑本体到建筑细节,都包含了中国传统智慧及现代工艺。”郑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惊艳世界!揭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背后的“黑科技”
本期编辑 陈思 实习生 林曦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易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