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亚马逊宣布AWS将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AWS入华是为了进攻微软云,阿里云、华为云等几家国产云根本不入其法眼。
彼时国内云计算市场初生,以To C生意为主的互联网企业们刚刚转向,进入自己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以云计算为主要武器的B端战场。然而,不到十年的时间里,AWS在中国公共云服务市场已经掉出第一梯队,曾经不入其法眼的国产云企业迅速崛起,中国也成为了全球云计算增长最快的市场。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云计算战役中,国内云计算市场愈发成熟,各大云计算厂商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0元标”和“1元标”不断出现,内卷也更加激烈。如何突破现有格局并把握未来行业风向,已经成为各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云计算:从资源型增长向服务型增长转变
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大作用的是规模化生产能力,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那么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大作用就是带来了规模化供给能力,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靠着C端的规模化服务供给实现崛起,即便转到了B端,云计算等重心领域依靠的也是对于B端的规模化资源供给而快速抢占市场。
从C端到B端,除了场景的变化,供给物的区别外,背后的本质规律是一样的。国外亚马逊AWS也并不例外,曾有媒体猜测,AWS在云服务领域中所提供的计算空间,已经达到了第2到第15名云服务提供商计算空间总和的5倍之多。
随着摩尔定律失效,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在微观层面正面临熄火。与之相对应的,宏观层面的贝索斯定律已经成为资本新的追逐方向。按照贝索斯定律,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大约每隔3年会降低50%。有分析机构统计,亚马逊AWS在市场拓荒期,累计降价42次,重新诠释了“价格屠夫”这个词。
新时代下的企业存在海量的IT需求,在云计算庞大的资源池加持下,普通企业可以获得超级计算机般的性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又大幅降低了数字化成本。
但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贝索斯定律不仅带来机遇,同样意味着难以摆脱的价格战。
在亚马逊AWS入华之时,阿里云当天启动了1218大促销,云服务器ECS、关系型数据库RDS、开放存储OSS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50%。腾讯自然也有动作,云数据库礼包免费送,移动加速试用送代金券,对象存储服务COS限量半年免。在各种云计算相关项目上,类似“0元标”和“1元标”也曾大量出现。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如果说摩尔定律面临的是技术规律的极限,那么贝索斯定律未来大概率是由于商业规律的极限而失灵。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与C端面临的规模化服务供给困境相同,过于内卷的规模化云计算发展路径正慢慢失效。
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3.1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47.5%,PaaS市场同比增长53.9%。
目前,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市占率排名前三。这三家占据国内超过一半市场份额,其他一众腰部厂商玩家众多,天翼云、百度智能云、金山云、京东云、浪潮云等一众厂商分食剩下的市场。在火山引擎升级为字节跳动企业级技术服务业务板块之后,首次亮相并发布全系云产品,字节跳动也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但现如今,阿里云和腾讯云正在陷入增长瓶颈。以阿里云为例,自2018年以来,阿里云营收增速趋于放缓,在2021年前两个季度,阿里云收入呈现停滞状态。
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来源于两种维度的增长:一种是资源型增长,另一种是服务型增长。
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到现在,本质上都是依靠资源型增长驱动。价值主要来源于大规模的IDC基础设施,但硬件资源型的云产品如今同质化严重,云计算厂商所推出的云产品功能差异不大,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
所谓服务型增长则是深化云的利用率,作为基础设施,云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算力空间和存储空间,更应该完善AI、数据湖、微服务、容器等各种关键技术,向全方位的数字经济服务基础设施转变。因为云计算的本质就是一种IT服务的外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产品形态到服务形态的进化。
云计算厂商的尽头是PaaS?
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充分证明:需求才这个行业前进的“隐藏推动力”。
云计算过于宏大,在发展早期云计算并不被人们理解。从正常视角来看,云计算的逻辑过于简单,就像“新瓶装旧酒”,如果说把算力变成水和电,在当时也是难以想象的,大部分人都没看出其中的门道。
阿里为何能够坚定不移的投入大量资源发展云计算?本质上是因为自身的需求已经到了非云计算不可的地步,必须举起“去IOE”的大旗。就像马云在IT峰会上说过的:“阿里不做云计算,就会死掉”。
在2008年前后,阿里的交易量井喷,尤其是双十一的诞生,后台服务器难以支撑。而且IOE架构的购置及运维成本太高,内部有人吐槽,忙忙碌碌一整年全给美国公司打工了。
腾讯云的崛起同理,最应该感谢的是合作伙伴滴滴。2013年出行领域的补贴大战,让滴滴的交易量一周暴涨50倍,后台的存储、网络、服务器故障不断,程维曾在半夜打电话给马化腾寻求支持。腾讯集团总裁刘炽平也曾表示:“一定要把云的业务看成是我们一个生死存亡的业务来做,全公司一起去联动”。
云计算起步,需求先行。而且云计算需求早期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企业,大部分具有一定技术基因,上云更加容易,相当于云计算厂商的舒适区。如今,需求的主力已经发生变更,云计算厂商也必须跟上步伐。
随着云计算进入传统IT的腹地,云计算厂商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不少传统企业希望对业务逻辑重新梳理,并将企业软件代码重新在云上做一遍,达到云原生的效果。但这些企业的IT服务对云计算的应用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能力,过去的资源型增长路径在这里面临哑火的问题。
云计算要做的是对产业互联网的手术,但是在给产业互联网动手术之前,该思考一下如何对自己下刀了。这场进行了十几年的战役正面临从基础规模到整体服务生态的升级。在IaaS层的基础设施逐渐成熟之后,PaaS已成为云巨头们共同的战略方向。
在2020年,阿里云总裁张建锋推出“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定义为数字经济时代操作系统的一部分。钉钉,就是阿里云向PaaS层延伸的抓手。在钉钉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后,为企业开发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应用之间可以连接,实现数据互通。
腾讯云则依托生态多样性,在稳固互联网优势下,深耕金融、政务、智慧城市、文旅等领域,通过差异化竞争,从“单点智能”向“全局智能”升级。
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3.1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47.5%,PaaS市场同比增长53.9%。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从IaaS到PaaS的转变,本质上是从有限的卖资源转变到无限的卖服务上。这背后拼的是不仅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对客户新需求的理解。资源是有限的竞争,而服务是一种无限的竞争,不存在终点。
如果说在过去,云厂商为客户交付云化资源之后意味着服务结束,那么如今,这将变成一个起点,厂商在为客户上云之后,更要帮助客户用云和管云,对他们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指导,解决客户需求痛点。
同时,这意味着云厂商将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使各博弈方利益都能有所增加,而不是一方的收益却带来另一方的损失。服务的构建需要生态,这种生态不是内部生态,而是构建一种无界生态,云计算巨头也是时候放弃内部生态闭环的想法了。
“物理机”已经消亡,企业也不再需要IT团队来负责服务器、网络、存储等架构搭建和日常运维,云计算行业未来的高度,同时也意味着B端企业的数字化天花板。
科技自媒体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易科物联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