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科技 » 正文

对话张颖:经纬越来越像一台精密仪器 | CVTalk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8 12:25:42
导读

要不要投智能电动车?2015年,经纬的办公室里边,张颖一开始没有被说服。但事实在变化,充电桩普及程度,电池技术路径,补贴政策的延续性等,压倒性的胜利看不到,但投不投?经纬必须做出决定。不过不要紧,经纬老板很快还是改变了主意,“有一天,我跟大家说这个领域应该下手”。王华东跳出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看理想,张颖

要不要投智能电动车?2015年,经纬的办公室里边,张颖一开始没有被说服。

但事实在变化,充电桩普及程度,电池技术路径,补贴政策的延续性等,压倒性的胜利看不到,但投不投?经纬必须做出决定。

不过不要紧,经纬老板很快还是改变了主意,“有一天,我跟大家说这个领域应该下手”。王华东跳出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看理想,张颖说,我支持你。两个月后,万浩基问,我们投了理想,还能不能投小鹏?张颖说,为什么不?

后来的事情你我都知道,经纬同时投资了理想和小鹏,成为智能电动车这个超级赛道的第一波赢家之一。

这是一则来自4年前的故事,听张颖讲完,它还是令我内心充满惊奇:出人意料的转折,洞见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

或许还可以问得更具体一点,经纬建立了一套怎样的机制来自我纠错?张颖在决策中的转变,是运气使然?还是注定可以做到的?

在科技创业的浪潮下,经纬也正在将自己的投资触角从移动互联网这一主线,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医疗、前沿科技等赛道,用张颖的话来说,就是经纬已经形成更有延展性的网状投资机构。

他也将经纬的打法总结为“早期投资生态化”打法,即先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投出“根据地”项目,然后再上下延展,让各个投资领域聚合而成一个生态。比如在为人熟知的新造车领域,经纬同时收获了理想和小鹏,并沿线深度布局,同时必须是早期进入。

在张颖看来,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想要保持头部状态,就是要在大的经济周期和新经济的发展领域中,不停地抓住未来的趋势。

而对于经纬来说,就是要做到自己的“三化”:即“投资生态化”、“投后场景化”、“品牌战略化”,从而形成整个投资机构思想和执行的统一,形成可以迁移的投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多投,纠错,再提炼,保持节奏,产生一个正确良性的闭环。

按照张颖的说法,经纬就是一台仪器,周身遍布飞轮的精密仪器。

我们跟张颖聊了聊这台仪器。

与头部机构竞争惨烈,但却彼此尊重

投中网:你最近给科技创业者发了公开信,经纬在赛道上也做了切换,医疗、科技、企服、智能汽车你们投入很大,你从什么时候意识到经纬必须转赛道了?

张颖:主观上没有“转赛道”,变化是自然发生的。2010年-2014年,整个经纬都聚焦在移动互联网和2C方向上。但我们2014年就已经有行业小组的打法了,比如企业服务、数字化医疗、硬科技,都是从当时开始的。

投中网:客观上变化是何时发生的?

张颖: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6年。经纬开始投智能汽车,投芯片,投商业航天,投大医疗。在智能汽车这个领域更不用说了,包括理想、小鹏,以及整个生态链的上下游都布局了很多。

一家投资机构,如果到现在才想起“转型”就太晚了。任何一家头部的投资机构,要真正地在头部站住,就一定要在爆发前看清楚趋势,并做有效布局。

投中网:赛道转换,意味着投资打法、团队能力也要转。你怎么驱动一个非常懂移动互联网的投资人去看科技?你在管理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颖: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反复追问自己,你是否真的搭建了一支有效率的团队?你是否做到了不停地给年轻人机会?你是否做到了不断迭代思维边界?你对他们出去作战究竟是不是真的有信心?

也要追问团队,你们在硬科技、芯片、智能汽车、大医疗、航空航天、3D打印、替代蛋白这些领域,是否真能有自己的见解?内部是否有足够的讨论?能否落实到思想上的统一,并最终转化成执行力?

我想表达的是,想要转变,要比对手更早地认知,推动思维、执行上的统一,进而做到一定量级的投资,这是核心竞争力。

投中网:其实我有时候能听到对经纬的质疑声,比如,投资数量是不是太多了。

张颖:你在外面听到的声音,我能听到10倍。

经纬每年都要投资超过100家公司。在中国稳定的大环境下,各个细分行业都有非常多优秀的创业者和投资机会,我们会珍惜。只要不停地投,并在其间纠错,不断迭代自己,在好的公司占有股份,投出好公司的概率自然就高。

投中网:所以你对同行竞争的态度是什么?

张颖:头部位置的同行交流作用是有限的,即便坐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是捏着的,核心信息不会分享,核心策略不会分享,核心打法、核心洞察,统统不会分享。大家是竞争状态,打得你死我活,彼此尊重就好了。

投中网:有些人做投资爱讲合作,但你怎么看待现实存在的竞争问题?

张颖:现在投资领域的马太效应非常厉害,竞争激烈,但其实彼此尊重,我们90%的竞争都发生在头部的10家机构之间。

投中网:细分赛道呢?

张颖:细分赛道也有竞争,比如芯片里有三四家,医疗里有三四家,竞争力都很强。经纬跟垂直机构之间更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但跟前面广义上的综合机构都是充分竞争,且非常惨烈。

投中网:竞争如此激烈,你给自己分配的任务是什么?

张颖:找到新趋势,抓住必然要爆发的风口。

投中网:比如呢?

张颖:比如2017年的智能电动车,再比如两年半以前的芯片,一年半以前的医疗,甚至是现在的商业航天。

当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家商业航天公司上市,虽然估值在提升,很多人在投。同时它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技力推动是很大的,60-70年代的美苏竞争正是一个个望向太空的计划,让我们享受到了今天科技带来的便利,在这个过程中商业航天公司需要吸引更多的长期基金,有耐性去推动它们对技术的探索。作为平台型的投资机构,我们认为要投,因为探索太空是很重要的载体。

投中网: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经纬内部会争论吗?

张颖:会,我们内部有很多争论。比如左凌烨跟我说,替代蛋白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虽然我有疑问,但不妨碍经纬在里面先投4、5家,做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迭代行业认知。我们会通过这几次投资提炼认知,大家统一认知后,再去放大或者放缓投资节奏。

再比如经纬已经投了70-80家企服公司,熊飞今年就投了十几家,很多机构后来投企服,发现经纬A轮都投过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SaaS领域还没出现100亿美金的公司,但我们认为以后一定会出现,等有一天SaaS公司大量上市,别人才会发现原来经纬在企服布局那么好,这就是做到了对趋势认知,紧跟行业迭代,保持节奏。

像一台精密仪器的投资机构

投中网:内部管理上你的任务是什么?角色是什么?

张颖:第一还是趋势判断,不停迭代。

第二,团队提升。你要确定在外面战壕里面的人是对的,新加入的人也在不断吸收经纬的价值观和狼性。面对血战,班长、排长、连长要对,也要有源源不断的、被训练得很好的士兵。

我的角色类似营长。有时候你要和战壕保持几十米距离,有时候打得激烈了,你要跳进去指导、调整。这很直观,你不能离战壕太远,但也不能长期在战壕里蹲着。

如果这些都做对,结果就必然是对的。唯一的偏差,就是你是否可以抓住新赛道里面的潜力股,是多抓了几个,还是少抓了几个。

投中网:做到这些,至少不会输?

张颖:是,因为商业模式是对的,就看最终抓到几个。当然,也有可能做对了所有的事情,最后老天没有给你这样的运气。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在头部机构里面你做不到最耀眼,而是只做到了末端位置,但肯定掉不出头部。

头部如果想要杀出一个新面孔,就要突破我们这种机构的包围:聚焦中国、子弹不断、投资不断,一年投100多家公司,以及找到更多水下的明星公司。

投中网:经纬今年投了多少家公司?

张颖:今年投出120多家公司,再融资的项目有300多家,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循环。

投中网:所以这是你所说“头部基金商业模式”的好处,下限很高?

张颖:是的。有行业认知,有趋势判断,团队有层次感,你就会知道主战场是对的,战壕里面打仗的人也是对的,逻辑上这个循环就能成立。

投中网:这套打法对“投”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你如何判断爆发节点?比如元宇宙经纬会投么?

张颖:我真实的答案是:判断不了,但你要知道大方向。

在我看来,很多对这个风口讨论还早,真正的元宇宙其实是大公司的买卖,要有大的游戏场景。

我们也会组建团队,见这类公司,迭代认知,但也会谨慎下手。

我们所有的行业都这么做。因为你不知道行业的崛起是在半年后、一年半后还是两年后,所以就要不停迭代,不停学习,大量讨论,大量数据分析,大量案例分析,达成一致,再去执行。

投中网:经纬哪条赛道是这样边纠错边跑出来的?

张颖:智能电动车。当初我不是一开始就举双手赞成的人。但我一直在慢慢学习,也看到特斯拉崛起,有一天再开会,我就跟大家说这个领域应该下手。这个时候,王华东就跳起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看理想,我说,我支持你。

两个月后,Harry跟我说,我们投了理想,还能不能投小鹏?我说,为什么不?没有一家整车厂可以一统天下,最终我们两家都投了。

所以你看,对结果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我,我需要建立小组,需要把框架聊透,不管你有什么差异化的看法,最终大家要统一思想,统一思想为了做什么?就是投。

投中网:你怎么定义这一套打法?

张颖:经纬有点像个精密仪器,有很多飞轮,每一年都有一个飞轮能贡献很大的回报,能让我们保持正向循环,来补充其他需要时间年限才能退出的飞轮,保持不停地投资。

精密仪器的思考,通常外人是看不到的。比如有时候,我们在风口出现之前一年半前问别人意见,别人的判断是,这种公司怎么会有机会?你们是神经病。发生过太多这种事情了,所以一家投资机构要做好,少数几个合伙人就不能被外部的声音太多干扰。

如果只有一个飞轮,轮子转到一定的程度就势必要停下来,没子弹了,LP要退出,所以对精密仪器的拿捏,需要非常系统性的思考。

投中网:你是这套仪器的操作者吗?

张颖:希望是驱动者,至少不能是障碍者。

同事要投替换蛋白,他们认为是大方向,但商业化起势还不知道需要多久,我没有说“对不起不让你投”。我的做法是,设立小组,拿下一两家节点公司,延展创始人的认知,学习迭代。但节奏感我要控制,以我的判断崛起没有那么快。

投中网:你需要对这台仪器的每个零部件都掌握得非常清楚吗?

张颖:需要。今天如果一家投资机构要保持头部,创始人心里面要有一张很精密的图纸,知道在每个环节做什么事情,保持怎样的节奏感——跟创业一模一样。

总结来说,在哪些赛道发力,在哪些赛道收力观察,哪些赛道派侦察兵出去做简单的尝试,你心里都要清楚。比如现在文娱收缩了,游戏不投了,互联网金融基本不碰了,移动互联网和To c项目非常谨慎了,你必须要有一定的调速。

另外,我会差异化对待每一位经纬的小伙伴,看业绩、看状态、看能力,有些人一年做了两三个人的量,有些人在低谷没有扣扳机的权利了,阶段性的差异,背后是数据支持。

剩下的就是在上述基础上,我配合同事抢项目、跟团队打交道等等,以及一些投后的事情。

投后经纬敢说第一

投中网:说到投后,你曾不止一次地表达“中国没有一家投资机构的投后比我们强”,但这几年很多基金在投后上做了很大投入,今天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张颖:经纬打造的是“平台型、场景化的投后”,在我心里,依然的独一无二的,也欢迎其他头部机构创始人一起讨论什么是有效的投后。

投资业绩我不敢说,毕竟静态和动态算法不同,上市公司市值会变,股份会卖。但投后问题非常直观,投资机构要做好投后,一把手必须花很多时间。举个招聘方面的例子:经纬有平台招聘小组和行业招聘小组,纵横相交,可以做到有效覆盖。

把品牌和差异化认知当成战略,是经纬投后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善待创始人、不折腾公司,再到当公司遭遇事情时雪中送炭,体现这是一家人格化的、不是冷冰冰的投资机构。

投中网:具体地说,经纬的投后做了哪些工作?

张颖:建立了投后平台制度,建立起很多专职小组,前置性地帮创始人避过很多坑,这是已经做到的。

在投后2.0时代,经纬投后也还原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所有问题,包括战略、股权等等,提供解决方案,前置很多动作,比如亿万创业营、科创汇等,帮助创业者避过很多坑,也是场景化落地的方式之一。

这就像F1锦标赛的时候,“投后场景化”我们总结下来就是前瞻,系统,高效保障赛车手能够全神贯注、行云流水地行驶在创业路上。

投中网:你在投后里负责什么?

张颖:我更多负责引导。所以投后的资源需要创始人去调控,去分发。

投中网:投后也是成本,效率也需要把控吧?

张颖:当然,投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不能“瞎帮忙”。我们大概投了800家左右公司,我们建立了体系,投后同事的工作99%都是有意义的。

但归根结底,做投后还是因为要抢项目。经纬模糊投后和投资直接的关系,就是想投后小组可能某些时刻帮助我们拿下投资竞争很惨烈的公司,如果你拿我们的钱,我们还能帮你招人、GR、PR,帮助组织迭代,在大生态里寻找上下游等等。我不能说每次都抢赢,但总有创业者觉得你准备地那么周全,而想要拿经纬的钱。一样给钱,不一样的帮忙吧,更有效的帮忙吧。

追求α型的回报

投中网:那么从投后倒推,做科创汇是因为你们发现了科技创业者的哪些通病?

张颖:科技创业者的年龄普遍要比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大,专业度更强,但正因为他们是科研人士,是科学家,所以他们深度大于广度。科研背景的创始人选择创业,其实本质是进入了另一个领域,要能打破一些条条框框,要接地气。

当下科学家可以非常容易地拿到很多钱,哪怕有联创,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中间会有大量的坑,我们提炼出来做培训,也是想把“帮忙”提前。

但人性就是这样,没有发生之前就意识不到严重性,那么我希望真正发生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印象,说在经纬科创汇我们听过,那么会知道这是普通问题,不会慌,我们也能推荐更优的解法去规避或者帮助跨越这个“坑”。

投中网:你有打动这些科技创始人的绝招吗?

张颖:任何投资人跟科技创业者聊天,认知都是对方的1/10 、1/5、1/3,只是分母的区别,不可能从技术层面上让对方真正信服。

但专业之外,有太多地方帮得上忙,经纬也想通过这些差异化的工作打动创业者。我每天都在跟同事说,大多数人的细心之后,还有少数人的更细心,世界就属于后面的少数人。

科学家往往是顺向思维,喜欢从技术路线去思考产品形态,但市场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维,要根据商业需求去倒推技术匹配。经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系统性赋能科技创业者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始人们可能遇到的各类现实场景问题,并前置做好补齐预案、建议。

投中网:你觉得经纬在取得科技创业者信任上的竞争力是什么?

张颖:口碑。你在相关领域投到节点公司以后,创业者之间会互相打电话,节点公司对你的判断是什么?你是否有价值?这些问题不用听我说,你随便在经纬所投行业挑三家,现在就给对方打电话,不用前期铺垫,你听对方怎么说我,就懂了。

口碑、善意,就是经纬抢项目的利器,我经常跟同事说,我们一年看一万个项目,最后投100个,99%都在拒绝,怎么把拒绝做得更加人性化,多留一点时间给对方解释,给出真实的反馈和意见,长期以往,才能建立真正的差异化竞争力。

投中网:保持善意,保持口碑,经纬每个人都能做到吗?

张颖:我不能保证每个同事现在都在做,但这是我的主观意识,从上往下宣贯的主观意识,额外的一点点善意,加起来就可以变成核心竞争力。

投中网:所以,经纬“投后”的标签经过反复强化,越来越扎实了。

张颖:对。强化“投后”标签是非常重要的,强化标签可以不断地占领创始人们的心智,这是非常直观的、黑与白的结果,在我心里面,这一点只有我们做到了,但是还不够,还要不停的去强化。

以亿万创业营为例,做了4期,每期70个人,这280个人出去,至少有60%-80%的人会在外面谈我们的好,同时这也在延展经纬的调性。

为什么今天的可口可乐、星巴克,早就占领消费者心智了,还在不断投广告?就是要重复地告诉用户。经纬也是一样,这也是我擅长的。

投中网:那么,张颖本人在做什么?

张颖:我自己的精力大概分六块:

1、明星公司的交流。每周5-10家,跟我交流的都是最头部的公司,团队可以在我的基础上再迭代;

2、抢项目。每周都会发生,同事嘴上说是让我帮忙判断,从来不说“需要你帮我抢额度”,但实际上多数都是后者,我们抢的都是主导权,跟投太容易;

3、团队培养。差异化地对待,帮助他们成长,度过低谷,在高峰充分赋能,让他们做更多,跑得更快。我们做投资的就40个人,我对每个人都非常了解;

4、投后的赋能、迭代、创新。我对经纬的定义,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投后管理平台化的创新者”,就很像《给所有科技创业者的9点深度思考》;

5、人民币募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投资不断,子弹不断,就要不停地募资;

6、品牌传播。钱都是一样的,但背后的用心不一样。你有业绩,有前置的1,品牌跟传播就是一个重要的0,但你没有业绩,做这些东西就是笑话。

除此之外,就是独处,工作之外的生活,独立思考,解压时间骑摩托车,与人做高质量的交流。

投中网:你花时间最多的细分赛道是什么?

张颖:医疗,因为我本身是学医的。除此之外,智能电动车,我也花了很多时间。

投中网:现阶段,外界对经纬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张颖:这对于我来说是边缘问题,我不太关注。你只有做得好才会有争议,才会有误解。当人从外面看一家公司,很多假设和你的主观想法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不重要,也不影响我的做事方式。

我知道有人说经纬高调,但其实我们发出的所有声音都是有的放矢的,这会让我们覆盖到更多领域,让更多创业者认可我们,认可后能信任,这是我很看中的,也是我的出发点。

投中网:你还是不满足,你希望做到更好。

张颖:是的。但“更好”具体是什么意思?我希望经纬每年都要投出一个理想、小鹏,但你知道有多难吗? 我们把单个项目回报10亿美元当做目标,希望从三年投出一次,可以提升到两年一次,再到一年一次。我们不投后期,所以从早期开始,要去等待某个细分领域的爆发,需要耐心和时间,但是最终一定会来。

投中网:经纬的2021,做到你认为的足够好了吗?

张颖:现实地讲还不错,但我内心依然觉得不够好,从2020年4月,我曾给自己制定过目标是从70到83分,今天是2021年12月份,我觉得经纬做到了74分。为什么是“做到了”74分?因为有一大堆的退出。

但是我心里面还是想要83分,从74分到83分,还要3-4倍的努力。

重要的是自己变得更好,回报经纬的LP。也帮助更多值得的创业者,让他们获得成功,也就是我们这些早期机构的成就感所在了。

 
(文/投中网)
免责声明
• 
本文对话张颖:经纬越来越像一台精密仪器 | CVTalk链接:http://www.esxun.cn/internet/396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