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
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的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从9月份起,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每两周对“双减”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督促进展慢的省份加大力度,确保工作能够实现阶段性目标。对通报的指标,根据全国的工作进度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适时作出调整。截至目前,已印发6期通报。
胡延品进一步表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要求10个省市全面排查、完善调度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看住重点机构、管住重点账户。“对8个‘双减’国家试点进展慢的省市,我们印发了专门的督办通知,督促8个省市进一步增强试点的责任意识,加快推进‘营转非’和培训预收费的监管工作,能够起到试点地区应有的示范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获悉,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减”政策不只是单纯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也要在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校外学科培训的治理,短期内可能还存在不断替代、再生、转换、变异的形式,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指导意见,实行常态化监管。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教育部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接受群众实名举报。从举报平台数据看,11月份共收到的举报线索4280条,数量大幅下降,印证了“双减”工作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三大举措给老师减负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注意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压力增大的问题客观存在。
此前,北京某小学班主任赵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双减”实施后,校内老师的工作时长有所增加,尤其家离学校远的老师,感受更为明显。为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学校课后服务均由校内老师承担。
针对老师工作负担加重的问题,吕玉刚表示,“双减”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很多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确实给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这是现实。对老师的负担问题,从组织上、从教育部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做到不要让老师的负担过重。
谈及具体举措,吕玉刚指出,首先,要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其次,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第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
吕玉刚进一步表示,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去遴选,包括一些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经过遴选之后,认定他有这个条件,遵守基本制度,能够较好地履行课后服务工作任务,可以把这些有品质的机构和专业人士引入到学校来。
“但不是由学校直接和这些机构去联系,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允许的,而是要经过教育部门统一遴选若干个,然后提供给学校去自主选择、使用,收费要符合相关规定,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教师的负担问题。”吕玉刚说。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介绍落实“双减”工作情况时表示:“我们发挥了本校教师的优势,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课后活动,同时还引入了优质的社会资源,比如说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服装学院、首都体育大学、中国京剧院、北京舞蹈学院,通过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目前,学校开设了4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学生的参与率达95%以上,调研显示孩子们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超过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