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智能制造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率效益和柔性的先进生产方式。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
建设目标
指南指出,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等3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要素、装备、活动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对象和范围。
指南以加强统筹,分类施策、夯实基础,强化协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为基本原则,提出以下建设目标。
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人机协作系统、工艺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集成优化等智能工厂标准,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评估等智慧供应链标准,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应用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融合等工业网络标准,支撑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系统可靠性、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簇,逐步构建起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思路
指南明确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包括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两大类。其中,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等3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各部分的组成关系。
具体而言,A基础共性标准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等6大类,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底层,是B关键技术标准和C 行业应用标准的支撑。B关键技术标准是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智能特征维度在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所组成的制造平面的投影,其中BA智能装备标准主要聚焦于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BB智能工厂标准主要聚焦于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BC智慧供应链对应智能特征维度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和系统集成,BD智能服务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BE智能赋能技术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BF工业网络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C行业应用标准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顶层,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对A基础共性标准和B关键技术标准进行细化和落地,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
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图包含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具体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等3个部分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三大类。
其中,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人员能力等6个部分。主要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
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和工业网络等6个部分。
行业应用标准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材、石化、纺织、钢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及其他等12个部分。发挥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注重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间的协调配套,结合行业特点,重点制定规范、规程和指南类应用标准,进一步推进或完善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分析轻工、食品行业、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核能、民爆等智能制造标准化重点方向。
组织实施
在组织实施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标准研制、加强宣贯培训、实施动态更新、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统筹协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发挥好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作用,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加快标准研制。充分利用多部门协调、多标准化技术组织协作等机制,统筹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强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加快重点急需标准制定,推进标准体系有效落实。
加强宣贯培训。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
实施动态更新。紧密贴合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适时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有力有序指导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国际合作。定期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论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活动,深化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标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