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提升企业通过动产担保融资的便利度,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
动产担保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再推重磅措施,创新其服务模式,目的在于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贵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解决动产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重要方向。
动产融资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
随着各项扶持政策陆续落地,中小企业贷款规模逐年增长。央行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规模从2016年的27.7万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43.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2%,融资需求缺口得到大幅缓解。
其中,动产融资成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自2021年1月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运行以来,各类动产融资业务快速增长,在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便利企业担保融资等方面取得实效。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9月,共发生登记404.18万笔,较去年同期增长81%,注册登记用户2.59万个,查询2059.78万笔。更为重要的是,统一登记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效显著,新增登记中,担保人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登记占比达86%,获得融资的此类主体约有219万家。
统一登记平台缓解了以往登记机构分散带来的登记效率低、企业登记负担重、同一标的物被反复担保等痛点,便利了金融机构查询动产和权利的已担保信息,降低了金融机构放贷风险顾虑。但是,登记平台并不能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动产融资在实操过程中仍存在短板。
动产融资存在短板,中小微金融服务下沉面临困境
一是在动产本身特性导致监管难度较大。首先,与不动产相比,动产受其“动”的特性,银行对动产类抵质押物的数量、物理状态、价值信息等数据难以准确监控核对,造成无法可视、可控,增加贷款风险;其次,动产缺乏统一公认的标识,不易辨认抵押权属的情况;另外,虽然有专门的第三方担保或仓储,但由于动产可转移的特征,资金方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二是动产融资中的数据可信问题,传统的动产融资业务流程中,企业将合法拥有且银行认可的动产交由银行委托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监管方派驻监管人员实施人工现场监管。这种业务模式中,押品监管的质量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履责程度。押品的唯一性无法得到保证,抵质押人恶意提供错误或不真实数据情况时有发生,货主和第三方监管机构联合进行重复抵押、空单抵押、上传错误数据等漏洞增加了动产融资中的道德风险。
5G与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助推动产融资实现新突破
5G与物联网应用于动产融资是补齐现有动产融资某些短板的有效手段,尤其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更是破解了很多传统动产融资中的难题。
5G物联网技术可降低信息不对称。物联网作为获取底层数据的通道,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等各种装置和技术,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和智能化感知管理。在银行信贷场景中,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可扩大信息采集范畴和可靠性,有效避免传统动产质押中“一物多属、一物多押”等情况的发生,提升物理世界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交易成本。
5G物联网技术丰富增加可融资动产品类,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首先,通过物联网可打破传统模式限制,使活体生物、原材料、半成品等作为抵质押物,盘活农业资产和中小微企业资产,拓宽抵质押物种类;其次,物联网作为信息承载体,可将信息无缝衔接融入信息网络,提高融资环节数据真实性。以牛只智慧养殖融资为例,通过智能项圈、AI摄像头、数字化台秤、耳标等终端,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监测牛只成长情况;同时可对养牛场环境进行自动化监控,降低牛只生病风险。
5G、物联网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利器。可以看到,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可以降低企业、金融、监管等单位数据错误、物流监管、企业信用、资产抵押等风险。物联网动产贷款也正逐渐成为成熟的融资产品,在大棚种植、水陆养殖等“智慧三农”领域,工业生产、能耗监控等场景输出解决方案,物联网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也推动了金融服务创新,助力中小企业产融合作,服务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