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燕京理工学院校园内学生们无法正常使用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信号。要想在学校内上网,学生们必须使用费用高昂的校园网络。三大运营商表示,早已预留了相关资金,但同燕京理工学院对接始终不畅,使得基站安装迟迟不能到位。10月19日,燕京理工学院发布整改说明,并明确提出下调校园网套餐收费价格。
“移动不动、联通不通、电信不可信”,这是燕京理工学院学生对于该校网络的调侃。在移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居然还有学校与三大运营商“绝缘”,只能逼着学生用昂贵而低速的校园网,真是让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更显讽刺的是,这个事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却“迟迟未得到解决”,而在督查组“出手”后的第二天,学校就与三大运营商签订了校园基站建设协议,校园网套餐价格也迅速下调。
应该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之时,一些高校自建校园网,确实满足了学生上网查资料、下载学习资源等需求。但是,在5G都快要普及的今天,个别学校却依然坚持只能让学生使用校园“内网”,说得好听点,这是“削足适履”,说得不好听,其实就是“利欲熏心”。几个数字让人印象深刻:2019年,该校校园网费收入超过800万元,网络运营支出约450万元;仅2020年9月一个月,该项收入已超过100万元。于此也就不难明白,学校为何会置学生的诉求于不顾,对校园网如此“难舍难分”了。其本质,就是把学生上网做成了生意,把学生当成了任意收割的韭菜。
近几年,从上至下都在推进互联网“提速降费”,但很显然,燕京理工学院成了例外。并且它的奇葩之处在于,其压根儿就未接入运营商网络,仿佛成了“独立王国”。这一现象,无疑提示各地在推进“提速降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排查可能存在的盲区。要知道,高校虽然与一般的社会场域有所不同,但学生也是消费者,他们在网络上的消费权益理当得到尊重。而将运营商网络阻隔在校园之外,利用“内网”牟利,学校的行为也涉嫌垄断与非正当竞争。
当然,此事所反映出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高校与学生之间到底该建立怎样的关系。近些年,我们时常看到类似的新闻:学校要求学生只能用某一种运营商提供的网络;禁止学生在外订餐,不允许外卖进校园;公司垄断学校澡堂,连“吹风机也按次收钱”……这类操作的普遍存在,说明在不少地方,学校与学生已经异化为赤裸裸的“市场化关系”。但是,这里的市场又并非真正的自由市场,而是学校利用自身的管理优势,通过阻隔真正的市场力量,靠自己亲自上场来牟利。且不说这些操作有违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之嫌,学校之于学生该有的担当、温情也在这种扭曲的逐利冲动中变得荡然无存。
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面对督查组的约见,该校负责人居然表示:“此前从未了解到学生存在相关方面诉求。”但事实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该校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了此事。最终“惊动”了国务院督查组,学校却仿佛仍“蒙在鼓里”,真是咄咄怪事。如果这一回应属实,是否说明校方对于学生的诉求过于“后知后觉”?或者说压根就不关心学生的诉求?
这些年,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呼声很多,但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应该完全是对外的,也应该是对内的。应该看到,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是赋予学校用来对学生正当权益进行粗暴侵犯的“权力”,它落到学校的内部管理上,就应让学生对关系到自身权益的事务有更多的“发言权”。简言之,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应该被尊重,作为高校一分子的权益,更不能被剥夺。
退一步来说,如果学校真的重视学生诉求,真正把学生当作应该呵护的对象,类似学生不能正常上网这样的“纠纷”,实在无须国务院督查组来敦促解决。而本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事务,却只能依赖于外部行政力量来施压,这其实未尝不是高校对“自主权”的自我舍弃。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较大的关注,就在于它所折射出的高校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可否认,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的今天,或许没有人再对高校怀有“象牙塔”的期待,但高校毕竟是“立德树人”之地,它可以变得不那么“纯粹”,但还是应该守住起码的原则和底线:难以完全抵挡市场化浪潮的侵蚀,但不能完全奔着逐利而去;难免染上权力习气,但要警惕完全官僚化。
我们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近年来不少高校负责人都在学生毕业致辞中向学生致歉,这表明高校管理者未必不清楚学生的诉求,但学校对学生的最大诚意不是道歉,恰恰应该是能够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而不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乃至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