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2020年4月,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发布,被列为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卫星互联网以及卫星通信这种通信方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卫星通信就已经起步了。随着近30年的发展,2014年开始,卫星通信进入第三个阶段,步入与地面通信互补合作、融合发展的宽带互联网时期。其中,又以马斯克提出的星链计划为代表被大众所熟知。
为了解卫星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的前世今生,记者特别采访了星空年代董事长佘章树,解读当前我国如何发力卫星通信。
星空年代董事长佘章树
卫星互联网和卫星通信是什么?
根据报告显示,现有世界上仍有超30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70%地理空间未实现互联网覆盖的问题,传统地面通信骨干网在海洋、沙漠及山区偏远地区等苛刻环境下铺设难度大且运营成本高,通过部署传统通信骨干网络在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进行延伸普及已存在现实障碍。
卫星通信广覆盖的特点,可解决低人口密度、海洋、沙漠等地区“零”通信信号的问题,这种覆盖方式也比5G中经常提及的700MHz低频广覆盖的范围更大。此外,卫星通信还可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融合发展,扩大万物互联的空间范围,前景广阔。
按照轨道高度,通信卫星主要包括LEO(低地球轨道)、MEO(中地球轨道)、GEO(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同步轨道、高轨)、SSO(太阳同步轨道)以及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佘章树表示,基于不同轨道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传输时延、卫星寿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
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空间段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轨高通量卫星和中、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的建设。
和传统卫星相比,高轨高通量卫星相当于把家庭上网从电话拨号升级到了百兆宽带,还可提供更低单位带宽价格的卫星互联网普遍接入服务,其带宽容量比传统卫星大10倍以上。同时,高轨高通量卫星可通过较低的发射成本,单星可以组网实现运营,且卫星寿命为15-20年,高轨高通量卫星可以简化天线设计,降低技术复杂性。
尽管前期卫星制造成本较高,但高通量卫星单位带宽成本和运营成本却明显较低。高通量卫星通常总体成本在3-5亿美元之间,提供10-300 +Gbps的容量,相比之下,传统卫星的总成本在2-3亿美元之间,仅提供1-10 Gbps的容量。因此,在美元/Gbps的基础上,高通量卫星明显更具成本效益。佘章树补充道:“高轨高通量卫星还可以建设更少的地面终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低轨道宽带卫星也是现在较为热门的轨道,其以大量卫星组成高密度的“篮球网”,将地球包裹住。比如,星链计划预计将发射数万枚卫星,覆盖全球。不过低轨卫星前期组网投入较大,卫星寿命一般为5年,需要短期发射大量的卫星进行组网。
但一般而言,低轨卫星业务需与其他业务相结合,商业模式还有待探索。例如,马斯克SpaceX公司发射卫星,其业务与马斯克另一公司特斯拉相结合,为特斯拉充电桩提供增值服务;而商业巨头贝佐斯则利用低轨卫星触达偏远社区,拓展亚马逊潜在市场。
轨道资源稀缺,国际惯例先到者得
我国空间网络架构虽然起步较慢,但也已将快速构建空中网络列入战略规划。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强卫星通信领域应用。
《规划》表示将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
众所周知,轨道和频段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在“太空竞赛”中,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遵循“先占永得”原则,即轨道和频段一旦申请通过即可永久使用,先发国家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全球低轨卫星发射数量逐渐增加,预计到2025年,全球低轨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将突破22000颗,近地轨位空间越发紧俏。在高空轨道方面,为避免出现碰撞和干扰,两颗卫星之间必须保持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覆盖某一指定区域的高轨卫星有且只有一颗。随着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增多,这条轨道已经变得越来越拥挤。如此一来,高轨卫星的轨道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空间轨道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太空资源不可再生,抢占卫星轨道和频段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商业上,也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
据了解,当前星空年代已申请到3个地球静止轨位的使用权,并且经由Spacecom协商取得第四条轨位。这四条轨位目前已与中国及其余相关卫星运营公司完成并由星空年代负责与相关国际卫星运营商协调。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CGWIC)是中国政府授权提供商业发射服务,卫星系统和开展空间技术合作的唯一商业组织,也是星空年代的控股公司之一。星空年代将充分利用大型中央企业多年存积的资源优势与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拓展能力,推动基于高通量(Ka)宽带卫星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走出国门的中资机构构建一条“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数据传输通道。
国际大门打开,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
目前,我国在轨卫星数量超过400颗,其中商业卫星超过100颗,约占在轨卫星总数四分之一,国有卫星与商业卫星共同构成应用卫星系统。
在我国,卫星通信主要用于应急通信行业,如地震、抢险救灾、武警边防、渔业、勘探科考等。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卫星通信在旅游行业也被广泛使用,并逐渐进入航空领域。
国际上,诸如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宗教信仰,基站建设需在不破坏地面、地下建筑的情况进行,使得地面基站选址成为难题,如此以来,卫星通信这一空间网络就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卫星通信的海外市场大门已逐步打开。星空年代瞄准东南亚空间网络的广阔市场,通过和Thaicom的战略合作获得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十个东南亚国家)的销售通道及借由泰星共同开发取得落地权,旨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转型,赋能国内国际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抛开非商业的因素,在产业链中,目前卫星制造占整个产业链的4%,火箭发射占2%,运营端占产业链的44%,其他部分在相关的应用设备上。可以说,中游地面设备环节和卫星运营服务环节是整个卫星及应用产业链中市场规模占比最大的部分,而运营端又是卫星通信产业的重中之重。如何打通产业链,形成闭环,还需要产业界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通信是支撑每一次时代变革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在当前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时代,第四产业革命核心最本质的也一定是增强空间网络质量。
传统基站建设在地表,涉及核心网、传输网、路由器等各项中间环节。把通信网络移到太空后,卫星就像是路由器,信号可以直接传到各地,省去了中间冗长的环节。如此一来,是否能将数字资产放置在卫星上,成为了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设想之一。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和卫星通信相结合,数字资产的安全性或将提高一个维度。卫星通信在数字资产的应用中,卫星银行也是未来宽带卫星的核心应用之一。近日,有苹果产业链人士爆料,IPhone13或将搭载卫星通信功能,将卫星通信端到端的优势与手机移动支付相结合,或将打开人民币结算的新大门,助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每次通信技术的提高都伴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改变,5G时代,万物互联。在6G的设想中,海陆空全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实现必将有卫星通信的一席之地。畅想未来,在卫星通信的广覆盖下,不论是在高空、荒漠还是大海,人们都可以通过通信技术织成的无线网,完成元宇宙的最终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