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经历了2月和3月订单不足的惨淡时期,上海家居用品制造企业负责人黄经理向《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透露,“现在有大量的亚马逊商户订单向中国转移,工厂的订单已经排满。”
黄经理的企业在家居用品行业出口排名国内前三,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效益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外的疫情一直得不到控制,从销售端看,国外消费者大量依靠网络购物;从生产端看,东南亚疫情不稳定,工厂不能保障工期。所以很多亚马逊商户的订单流入了中国。”黄经理向记者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透露,“仅亚马逊的新增订单,就超过了以往的三倍”。
其实,早在今年7月,麦肯锡调查就显示,疫情之前没有采购商计划未来5年增加从中国的采购;而疫情发生后,有13%的采购主管预计将增加中国的份额。
国外疫情不确定
订单回流并非只是个例。
在东南亚和中国国内都有工厂的娄经理,正在把大量订单向国内转移。“东南亚的防护意识不足,大量员工是无症状感染者。”
娄经理的订单普遍是美国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的商户,从今年5月开始,这种订单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东南亚工厂的员工非常年轻,抵抗力相对较强,工作中不佩戴口罩。当地政府也不提出这种防护要求,其检测能力还非常有限。”娄经理感觉疫情随时可能会在这些地方暴发。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中国企业商会在当地奔波自救。“我在东南亚的朋友们一直都很忙,组织防疫。”娄经理表示。
从2017年开始,陆续有中国企业将中国的订单向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进行转移。
由于疫情的不稳定,娄经理和美国客户都认为,东南亚的工厂随时都有停工的风险,影响工期。
有消息称,10月7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出现了疫情大暴发。在科伦坡近郊的一家服装厂里,数千名员工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这家服装厂在9月份以前,生产了2亿只口罩出口至美国。
鉴于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美国客户和娄经理一致同意把订单转移回娄经理在国内的工厂。
相比之下,在浙江的工厂,娄经理3月份就开始组织工人复工,当地政府还出台了若干复工的优惠政策。
总部设在上海,工厂设在义乌的黄经理从2月就开始组织复工,春节前他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原材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原材料上涨和回归后,黄经理的订单越来越多。他在此期间还参加了线上的广交会,结识了新的客户,随后订单邮件和电话咨询开始增加。
“今年的主要增长就是国外的跨境电商,在亚马逊上开店的客户。”黄经理表示,“疫情让大家不出门,只能在网上购物。”
国内产业链吸引订单回流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15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12.3%),出口增速较上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其中,9月份,全国纺织品出口13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34.7%),当月增速虽较前几个月有所回落,但整体上第二、三季度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均保持高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淮滨曾向记者表示,上半年的主要出口产品为口罩等防疫物资,“订单出现回流,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件好事”。
麦肯锡调查显示,疫情之前没有采购商计划未来5年增加从中国的采购,而疫情发生后,有13%的采购主管预计将增加中国的份额,即新冠疫情略微减缓了移出中国的趋势。原因之一是中国应对疫情的成功,降低了采购商从中国采购的风险。
麦肯锡认为,订单回流的原因中,中国强大的价值链整合能力,作为原材料供应商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的供应链不能简单用强大来形容。”娄经理表示,“应该说,中国的供应链占有绝对的影响力。”
劳动力成本依旧较高
虽然,海外订单在不断回流,对于从事家居品制造的黄经理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疫情之后,他的用工成本出现了攀升。
“疫情之后,工人的工资出现了一轮上涨。”黄经理表示,当初很多工厂搬去东南亚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力成本较低。
此外,很多对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黄经理感觉制造业根本享受不到。
“现在,各地方政府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不是很欢迎,即便是从沿海往内地迁移,地方政府也不是很欢迎。在我看来,未来制造业是没有空间的。”黄经理表示。
“国内的人力和房租要素成本太高,原材料价格还好。”黄经理表示。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服装出口形势持续好转。9月份服装出口额为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5%,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态势。当前,我国纺织业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正在吸引部分海外订单回流。
(编辑:孟庆伟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