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无人机打药、杀菌,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对大棚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采用“物联网+”系统实时掌握蔬菜生长情况,对数据进行管控,来年根据数据调整种植……
不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数字农业建设给农民带来的便利。在山东省惠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亲眼看到了数字建设让现代农业产生的变化。
自2020年9月被评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以来,山东省惠民县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体系,建设数字生态,打造拳头产品,实现数字决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惠民做法、惠民经验,为山东省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提供样板。
标准化香菇生产大棚。张代生摄
数字赋能,农业生产有了智慧“大脑”
“你看,通过手机APP就能了解大棚里的状况,蔬菜的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在惠民县麻店镇西万村朱宁的大棚里,朱宁拿着手机对记者说。
在惠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扶贫示范园,农业物联网监控平台的大屏上报警记录、数据表格、视频监视、发菌车间、气象站等实时数据清晰可见。
全程农事记录,动态监测采集农产品的产地空间位置、面积、产量、预计上市时间,为农户、农场与农企提供科学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有了物联网、大数据,农民就像装上了智慧大脑。
天上是无人机,地下是无人车,惠民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全实现了病虫害防治自动化、智能化。如今,146个食用菌温室大棚全部安装了窄带物联网生产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温度、湿度等智能化管理,6000亩高标准化花木示范基地实施水肥一体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惠民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20.5%,年产值41.4亿元,其中食用菌、花木主导产业产值26.7亿元。
数字赋能 从农田到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物联网监控平台。张代生摄
提起“惠民原耕”,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是2017年,惠民县为了整合资源,抱团发展闯市场创立的。
“惠民原耕”品牌一经推出,就受到群众的欢迎,人们为吃到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而兴奋。
武定府酱菜是中华老字号,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味及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打造农产品上行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关系到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为不断完善品牌准入流程和标准化基地准入流程,严把源头关口,惠民县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严格管控体系。同时,将部分“惠民原耕”“武定府酱菜”等产品信息纳入追溯系统网络平台,实行产品“一品一码”,实现了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产品全程可追溯。
花菇。张代生摄
数字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轻轻一点,需要的快递进来,“农村产”运出去……
走进惠民县安能物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着装车,准备将货物发往广东。负责人李宝科介绍,他们一天的发货量在15吨左右,一天能挣到2000元。
为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惠民县打造建筑面积3000㎡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向全县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电子商务服务资源,带动当地特色产品上行。
惠民县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以14个镇办电商服务站为支撑,打造三级服务体系,辐射、服务、带动全县电商发展。搭建大数据平台,整合各大快递公司,共享物流数据、共同配送。在14个镇办建立标准化电商物流配送中心,设立109个社区服务站点,搭建起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网货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行政村物流服务站全覆盖。
作为数字乡村发展齐鲁样板,惠民县将数字融入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建设“一部手机游惠民”APP,加大“孙子故里·智慧惠民”品牌营销,推进惠民旅游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建设智慧交通应用系统,打造“1中心+4平台+1服务”的系统框架,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如今,惠民县开通网上赋能店铺超过216个,网络销售额达92.66万元,实现贫困群体分红3.43万元。2020年9月成功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创新打造的“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被国家交通部发文推广。
惠民县的老百姓,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我现在主要从事育苗和种菜,去年收入达40万左右。”谈起数字农业的感受,朱宁连说,“快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