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5G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依然面临许多质疑。除了之前的高成本、高耗能等,最近又加入了“5G遇冷”的质疑。
这个疑问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运营商和厂商开始缩减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项目。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电信之前开展的上千个5G行业应用项目,现在仅保留360个作为重点,明年计划再减掉一些项目。而媒体记者也在刚结束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会上观察到,华为的5G展台上5G应用项目也从去年的十多个缩减到了四五个。
二是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1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表示,5G to B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业界低估了5G to B的难度。这句话被人断章取义,曲解成华为对5G未来也没有信心。加之近来业界有关“5G无用论”又沉渣泛起,对5G的质疑出现了一股小高潮。其实,5G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管以前、现在遇到多大困难,但未来还是可期的,关键在于整个产业界要有战略耐心,持之以恒地推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那些认为4G或者光纤已经满足现在所有行业能力需求的人,有点“躺平”的心态,满足于现状,不关注未来。
正如胡厚崑所言,过去,行业低估了5G to B的难度;现在,行业也低估了5G已经取得的成就。对于5G未来,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既不要夸大它,也不要全部否定它。既要清楚5G面临的挑战,也要看到通过大量应用实践,5G已经形成的长期竞争优势。
当前,全球已部署了176张5G商用网络,用户数超过5亿。在消费者领域,5G达成了速率的10倍提升,并带来了VR和360度视频直播等新应用;在企业市场领域,目前全球已经开展了1万多个5G to B项目,不断孵化5G业务创新。在制造、采矿、港口等领域,已经开始复制推广。
一家全球领先的国际通信厂商的高层曾对笔者说,他所在集团总部组织的全球5G商用会议,集团必定要求中国区“现身说法”,介绍中国在5G to B的案例和经验。因为中国正成为5G to B最大的试验场和应用落地场,一半的5G to B项目发生在中国。这在2G、3G、4G时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是国外引领,我们学习借鉴。现在是中国创新,国外借鉴学习。
所以说,“5G遇冷”只不过是一些5G反对者过度敏感罢了,他们把运营商或者产业链上的部分调整放大了,过度解读了。
有人说,打造的5G“样板房”多如繁星,为何到落地“商品房”时,规模大幅降低?其实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最初的产业前景预测到规模商用,中间必定有一个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5G赋能千行百业,与2G、3G、4G赋能to C市场完全不同,各行业千差万别,需求不一,对5G挑战非常大。但数字化发展到现今阶段,各行业对数字化的需求,也会给5G提供广阔的舞台。所以,现在不是5G“商品房”降规模、减数量的问题,而是业界在5G to B发展的过程中,应用验证、复制、推广的过程更长了,更复杂了。
5G产业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期的“样板房”是为了演示,让更多行业认识5G。但5G不只是为了演示,而是为了使用。当5G要投入使用的时候,一是发挥它的能力,赋能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产业要有收益,让运营商有收入,才能发展。凡是不能产生收益的应用,也无法复制和推广。所以,现在到“商品房”阶段,就要讲投入产出比。
当然,不管是to B、to C,5G要发展得更好,让质疑之声消失,自身还要加强,打铁还得自身硬。首先,在网络、终端和内容方面要加强;其次在行业应用方面,按照产业规律走,先在有刚性需求的行业头部企业展开,打造典型应用案例,相信5G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