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同时提出了四个备受关注的预期性指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该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工业互联网企业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并优化布局从而进一步赋能工业企业等问题值得探讨。日前,在由深圳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学界业界专业人士碰撞观点,共商进路。
“知识产权纠纷的刀光剑影铸就了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美国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冉瑞雪说。对比中美两国工业互联网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赛恩倍吉科技顾问(深圳)有限公司CEO谢志伟发现,虽然中国已经实现在专利申请量上的追赶,但从专利品质价值上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体现在中国工业互联网A级专利占比较低。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申请人主要为高校,美国则主要是跨国企业;中国专利申请量大,失效量也大;中国企业放弃的专利中,差的专利较少,好的专利较多;美国在中国、澳洲、日本、印度等国实现了大量专利布局,而中国的专利布局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海外;中国在网络互联及工业云专利方面布局较多,美国在网络标识解析专利方面布局较多……谢志伟认为,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上的不足,“未来,企业应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新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学习,加强知识产权布局。”他补充道:“当然不能只有专利,要从整个著作权、商标和商业秘密的角度都要布局。”
紫藤知识产权集团副总裁文明也提出,“原来企业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更多是被动的、防守的,不少出于政策面利益的考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知识产权观念正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他认为,这是时代发生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知识产权观念普及和制度建设日趋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被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被提出,这意味着“2025年至2035年,中国将不仅是知识产权规则的服从者,更要作为知识产权的治理者之一,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大势”,工业富联副总经理、首席法务官解辰阳说。
立足于此,紫藤知识产权集团副总裁文明认为,司法间的博弈也是知识产权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下世界各个法域都在争夺知识产权司法的主动权,只有更多地掌握主动权,我国司法体系才能更好地对企业实现价值赋能。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知识产权竞争力度的不断提升,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相关方面的挑战也更加广泛和多元,如何应对之将是对企业的持续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