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流行文化中经常见到“我们的大脑只利用了10%”这样的说法。
前几年的电影《超体》就以此为前提,讲述了主角成功利用“剩余”90%大脑的故事。还有一些公司也会以此为噱头,宣称自己的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开发剩余的大脑潜力。在众多流行文化的大力宣传下,这个传言就这样顽强地一代代流传了下去。
10%究竟是什么说法?为何如此流行?
这个传言是说,人类对自己大脑(或者说心智能力)的平均利用率只有10%左右。由于它在流行文化中露脸实在太多,很难进行追根溯源。但就像很多类似的传言一样,这个说法最初其实也来自对科研结果的误读。
19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神童”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在我们的心智与身体资源中,我们其实只利用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可以推测,人们就是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们只利用了一小部分‘脑力’”的结论,随后还将这个错误结论广泛运用在了各类广告和书籍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则传言最早源自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潘菲尔德开展的一项研究。在一次手术中,潘菲尔德用电流刺激了一些患者大脑中的特定部位。他注意到,对不同脑区的刺激可以导致患者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只要刺激控制左臂的脑区,患者的左臂就会动弹。利用这种方法,潘菲尔德绘制了一副大脑功能分布图,标明了各个脑区控制的身体部位。
然而,他也在大脑中发现了一些“沉默”的脑区,对这些部位进行电刺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有些人便认为,这说明并非所有脑区都会发挥功能,有些部位从始至终都“用不上”。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对刺激没有反应并不意味着这块脑区没有功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脑细胞。但许多类型一开始都被认为没有任何功能。例如,在神经胶质细胞刚被发现时,科学家以为它们只是将神经系统黏合在一起的“胶水”,除此之外并无其它功能,因此给它起了这么个名字。由于技术的落后,人们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假设,许多细胞的重要性也因此被大大低估。这些错误假设也进一步巩固了“大脑并非每个部位都有对应功能,我们只利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的说法。
揭露真相
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虽然各个脑区的活跃时间各有不同,但大脑的所有部位都是具有对应功能的。
在持续性脑损伤患者身上开展的研究显示,即使大脑只受了轻微伤害,也会导致身体功能出现重大缺陷。如法国外科医生保罗·布罗卡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名患者在大脑额叶受损之后,除了“Tan!”这个字之外,什么话都不会说了。
不仅如此,大脑还会“修剪”自己,就像园丁修剪灌木丛长出的多余枝叶一样,大脑也会将不再具有任何功能的脑细胞“砍去”。假如“大脑利用率只有10%”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其余90%的大脑早就被无情地“修剪”掉了。
况且,任何无用的脑区都会在进化过程中被逐渐淘汰掉。要知道,大脑的能量消耗高得惊人,占人体总能耗的20%。如果保留这么一大块毫无作用的脑组织,无疑是对能量的巨大浪费。因此,“大脑只有一小部分有功能”这种说法实在站不住脚。
为何这则传言如此流行?
这则传言让我们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它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身,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人人都有潜力成为爱因斯坦。
这里要指出的是,打破这则传言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你都可以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学会玩杂耍,这和大脑中有没有“用不上”的脑区没有任何关系。仅利用现有的、已经使用过的脑组织,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学习新技能。
事实证明,人类的各种技能(比如阅读和数学)都是在最近几千年之内发明的,说明大脑并不是针对这些功能设计的,但我们照样掌握了这些技能。大脑可以不断做出调整和适应,重新利用之前使用过的脑组织来学习新事物。若非如此,我们又怎么可能发明出电脑和智能手机呢?
所有人都有“进步”、或者说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而且所有大脑部位都会为我们所用,只是功能各有千秋而已。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座右铭是:“要么用,要么丢。”在大脑这套“清扫系统”的帮助下,任何无用的脑组织都会被逐渐摒弃。所以,大脑中根本不存在“部分脑区用不上”这一说。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