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哈工大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育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
哈工大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哈工大大力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和“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基本情况
目前,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职教师400余人、兼职教师150余人、在站博士后13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余人。现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涵盖23个一级学科,设有10个学院、4个研究院。到2023年,哈工大(深圳)教师将达到900人,在校生将达到10000人。
哈工大(深圳)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参考全球著名理工院校的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地调整和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施专业类招生、专业类培养、专业方向毕业的培养模式。在23个一级学科中,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3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7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由刘永坦、杜善义、周玉、欧进萍、方滨兴、魏奉思、任南琪、韩杰才等20余位两院院士领衔,哈工大(深圳)形成了以院士为引领、长江学者等为骨干、“四青”为主体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全职教师中93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56人次入选地方级人才计划,近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非全职教师由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构成,中国两院院士龚旗煌、吕跃广、岳清瑞、赵沁平等近20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受聘为哈工大(深圳)首席学术顾问。
“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哈工大(深圳)秉承哈工大成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凭借深圳大学城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为国家不断输送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已累计培养了近15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京津沪等地区就业,留深率达52%;毕业生中逾70%就职于华为、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IBM、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知名企业,30%以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0%选择继续深造及出国工作。《光明日报》曾以“8个企业抢一个毕业生”为题首版报道哈工大(深圳)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哈工大(深圳)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62家,其中近90%为创新型企业或研究院,涌现出了包括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产值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与“独角兽”公司。
哈工大(深圳)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依托校本部深厚的学术积淀、深圳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战略布局,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哈工大(深圳)现有各级创新载体52个,其中包括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8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8个深圳市公共服务平台和3个深圳市南山区创新机构。当前,哈工大(深圳)科研创新步伐持续提速,正加速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包括5个“一室两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平台;作为广东省启动建设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在启动初期以哈工大(深圳)为主要依托单位建设,未来将成为我校信息类学科的重要支撑;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设施与哈尔滨装置互为补充、形成南北呼应;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挂牌成立,国际设计学院、深圳全球化发展研究院建设加速,创新载体建设驶入“快车道”。
哈工大(深圳)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26亿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牵头承担国家863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70余项。哈工大(深圳)共发表SCI检索6000余篇,授权专利2000余项。获各类奖项1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共15项。哈工大(深圳)已经与深圳8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为企业解决1400余个技术难题,项目经费超过4亿元。哈工大(深圳)还授牌西门子、华为、大族激光、美的等近60家企业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
哈工大(深圳)已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通过联合培养、交流交换、访问联谊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力度。同时还聘请了境外一流大学、知名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的教授、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校讲授短期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报告,为学生提升和开阔国际化视野,课程中英文授课的数量比例达41%。为了营造校园多元文化与国际化氛围,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哈工大(深圳)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培养类型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全日制学位培养体系。
未来展望
党的十九大高举着鲜明坚定的旗帜、描绘了无限美好的新时代、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战略举措,全体哈工大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谋划工作、推进工作,“到2020年,哈工大将努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哈工大(深圳)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为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的百年强校做出引领示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坚守哈工大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哈工大担当、作出哈工大贡献、交出哈工大答卷。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 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哈工大(深圳)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
哈工大(深圳)传承哈工大传统、发扬深圳精神,充分发挥哈工大的品牌优势、办学资源优势和深圳市的区位优势、创新优势,在与哈工大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统一质量、统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