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占地面积32589平方米,建有129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2774平方米的实验大楼,6400平方米的体育馆和有绿草如茵田径场及环形塑胶跑道。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是武汉市花园式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140多名教职工,是一所全日制的单设高中。多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教学、教研、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区。教学区内设有教学、实验、科技、电教、艺术、网络信息、图书阅览、体育训练等八个中心。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内微机联网使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位于国家 级优秀文明小区--营北社区,校园占地面积5400m2,校舍建筑面积11027平方米,已建成计算机房教学双向闭路、健身活动室、师生形体室、直饮水系统、塑胶跑道等功 能设施。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00余人;全校在职教职工112人,含各级学科带头人23人,国家级学 会会员3人,数学奥赛国家一级教练员2人,省市师德先进教师9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0人,青年岗位能手9 人;中学高级教师4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
武汉十一学校位于国家 级优秀文明小区营北村40号。目前,武汉市十一学校“更名”为十一初级中学。今后,这所学校将与省级示范高中———武汉十一高中“结亲”,实现“抱团”式发展。 十一初中是武汉首批公办民助的改制学校之一,成立于1997年。10年前,武汉市十一中初、高中剥离,该校初中部和凌云中学整合,成立了武汉市十一学校。 学校重点级别:湖北省重点高中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建校于1954年。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创办的第一批中学中的一所,1982年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武汉市政府首批命名为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学校。
办学成果
学校教科教研的风气浓厚,“九五”期间有一个国家课题、两个市级课题结题,一百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十·五期间承担科研课题及子课题五项,均已开题启动,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定为武汉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五十强单位。 学校办有全省一流的学生食堂,卫生、合理的膳食,对学生全天供应。学校已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有互派学生,交流访问的定向联系。每年举办国际夏令营,并向有关国家和地区输送一批合格学生。 当前,十一中正以稳、实、活、新、高的面貌,逐步向全国名校迈进。 升学情况:07年高考,学校一本上线率60%。近4年,学校有4名同学高考成绩位居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前十名,有2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17名学生被中科大录取,5名学生被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其中,高飞同学获50万港币奖学金。有6名学生被国外名校录取,其中张灿同学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录取,获2万美元奖学金,崔小龙同学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录取,获8万美金奖学金。
教学特色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步构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三个模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学校高考升学率年年保持在100%,上省线率稳定在90%以上,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60%;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良好,体育竞赛团体总分进入全市前四名;一大批学生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三项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一项获全国银牌,近千条发明建议得到专家好评。学校有十余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称号、有30多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
办学宗旨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
学区内设有教学、实验、科技电教、艺术、网络信息、图书阅览、体育训练等八个中心。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内微机联网提升了教学现代化的档次。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是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现有1800名学生,150多名教职工,其中有9名特级教师,62名高级教师,6名市级教育专家和拔尖人才,45名市、区学科带头人, 16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性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到较好发展。学校高考升学率100%,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70%,多名学生保送进入全国名校。教育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良好,体育竞赛团体总分进入全市前四名,二名选手达运动健将水平,四名选手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一大批学生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至九十年代初期,群众性科技活动普遍开展,数千条发明建议得到专家好评,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已有十一项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其中获两项全国金牌,四项全国银牌,五项获全国铜牌,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百人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十多名优秀学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