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图书馆配合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持续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着力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拓展、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 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山大学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文、理、医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745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民间历史文献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数字资源收藏丰富,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其中网络数据库1038个,电子图书272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2万余种,多媒体光盘资源2.2万余片。 中山大学图书馆系统现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医学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和珠海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9978个,检索和服务终端400台。全馆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了无缝连结,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 中山大学图书馆一贯秉承公平、开放、共享的理念和优良传统,以"智慧与服务"为馆训,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目前,图书馆全面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自助服务设备,实现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 图书馆周开馆时间100余小时,网络服务每日24小时不间断。除提供常规的书刊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提供一站式智慧搜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多媒体资源浏览, VOD 视频点播,虚拟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学科专题信息导航等形式多样的电子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查新、代查代检、定题服务等深层次信息服务。此外,与兄弟院校合作,开展国内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提升文献保障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中山大学图书馆始终注重馆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图书馆学、文献学、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国家清史工程框架内最大规模的地方藏文献发掘抢救整理项目《清代稿钞本》、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编纂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等大型历史文献丛书编纂,出版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域外汉籍珍本丛刊》《清代版刻图录》《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等一批重要文献整理成果。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既使珍稀文献资源得到科学的抢救与保护,又让珍稀文献资源嘉惠学林。 中山大学图书馆积极承担国际、国内图书馆联盟义务与职责,目前是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会员机构,环太平洋学术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单位。中山大学图书馆正在努力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