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商 » 聚焦电商 » 正文

再驳支付宝“阴谋论”:焦虑恐惧中的错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5 13:58:20
导读

  特约评论:双12过去了整整一周,既不见大爷大妈们跳转到淘宝、天猫购物消费,亦未听闻支付宝对合作的便利店施展了什么阴谋诡计。人们记住的,似乎还是当天火爆的场景,是顾客得实惠、便利店增销售,支付宝获市场份额的三方共赢、皆大

  特约评论:“双12”过去了整整一周,既不见大爷大妈们跳转到淘宝、天猫购物消费,亦未听闻支付宝对合作的便利店施展了什么阴谋诡计。人们记住的,似乎还是当天火爆的场景,是顾客得实惠、便利店增销售,支付宝获市场份额的三方共赢、皆大欢喜。当然网路拥堵、系统缓慢也成为不少人的记忆。

  但支付宝“阴谋论”的文章依然不时出现,有的还上得头条,虽然依然从中找不到支付宝的“阴谋”到底在哪里,所谓“恶梦”更多的还是猜测。因此老笑判断,支付宝压根就没有阴谋,所谓的“阴谋”只存在于一些人的想象之中,而这些想象也不过是出于对电商巨头强大实力的恐惧、焦虑而产生的错觉。

  线下支付市场呼唤“搅局者”,支付宝来得恰逢其时

  有人认为,银联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目的不是逐利或把控市场;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却是由企业推出、掌控的,根本上是逐利的,而且素以“颠覆者”、“洗牌者”的面目出现。

  同是支付工具,何厚此而薄彼也?把银联解读得这么高大上,“联想集团”的吧?银联者,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也,既是公司,便和阿里、腾讯等企业没有本质的不同,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也是企业的天职,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像“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高调子,难道马云还喊得少了吗?

  银联卡收单业务的结算手续费全部由商户承担,零售业刷卡手续费率在0.8-1%之间,超市是0.5%,餐饮是2%,这还是下调之后的。2011年,中国银联营收60多亿,净利10亿,POS机收单收入占其收入的一半以上。据称,刷卡手续费已成为继房租、人工、电费之后,实体零售企业的第四大成本。老笑所在的公司,每年仅刷卡费就高达1000万元以上,银联不逐利?体育老师教的吧?

  过去,由于线下支付市场为银联所垄断,所以费率虽高,零售业者也无可奈何,“罢刷”几次,亦无成效。

  现在支付宝来了,初期非但不收手续费,还补贴做促销,别的好处先不说,至少,实体零售业多了一种支付选择,增加了银联“讨价还价”的底气,随着支付宝进一步抢占份额,银联卡进一步降低刷卡费率或指日可待。

  其实,单就支付这事而言,支付宝的“敌人”是银联卡,于实体店却是友军,它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所谓的“危害”只是捕风捉影。老笑在上篇小文中说“作为一种支付方式,支付宝本质与银联卡没有什么不同”,这句话本也没有大的语病,有人不认同,老笑也不辩驳。

  支付宝或成支付主流,却不可能左右实体零售

  要左右整个线下零售市场,支付宝至少要在线下支付市场处于支配性主导地位,它能够做到吗?有可能,但未必。

  说实话,淘宝“双12”有点突然袭击的味道,所以腾讯没有参加。但拥有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的“企鹅帝国”决不可能对线下支付无动于衷,更不可能将庞大的线下支付市场拱手让于死对头阿里,一定会进入到线下。借助QQ、微信的庞大用户群,其必将成为支付强劲的对手。

  银联也决不会任由阿里蚕食鲸吞,一定会奋起反击,捍卫自己的支付地盘。尽管银联的资产、营收、盈利与阿里不在一个档次,但它的身后有80多家银行,实力不容小觑,决不会任由支付宝抢了自己的“饭碗”。听说银联已推出了“打败支付宝”的“秘密武器”——传说中的“移动支付之王”NFC。

  觊觎支付市场的可不止这3家企业,小米、万达也都有自己的“支付梦”,未来会不会投入到线下竞争虽尚未可知,但线下支付市场被银联独家垄断的局面已被打破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使这一市场由垄断转向竞争,支付宝带来的“鲶鱼效应”功不可没。

  竞争被激活之后,支付宝想支配线下支付市场,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双12”的补贴大促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未来的补贴活动,一定会有更多的对手参战,实体店获得各种补贴或不难想象。

  老笑假定支付宝能够通过竞争走向主导地位,那它能随心所欲地控制线下零售企业吗?当然不能!支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尽管现在还是“诸侯混战”,但未来一定会有明确的规则和底线,诸如手续费率的确定等,恐怕也绝不会任由阿里信口开河。支付宝可以选择与某个地区的商家或某一种形态的零售商联合大促,但在同一城市相同业态中拉一个打一个则未必会被允许。

  这不是老笑的臆想,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有规则的自由竞争,支付市场走上规范管理的发展轨道是必然趋势。有人担忧的支付宝在线下拉一派打一派未必会变成现实,这样做于阿里没有任何好处,既无必要,或也不被允许,以马云的精明,未必会干这等傻事。上海、深圳等地的交通主管部门能够叫停打车软件,央行能叫停二维码支付,如果支付宝在线下的表现太出格,能够管它的部门多的是。

  事实上,很多既非阿里系、也未接受阿里投资的电商都接入了支付宝,但从未听闻阿里通过支付宝耍什么阴谋诡计获取不正常的竞争优势。如果真有所谓阴谋的话,阿里应该先在这些电商身上“演练”一番吧?

  快的打车与嘀嘀打车的补贴大战打得惊心动魄、举世皆知,但出租车行业不还好好的吗?阿里或腾讯控制了出租车行业了吗?电商巨头虽推出了自己的专车,但出租车市场被颠覆了吗?它不还是广大的哥的姐的“活计”吗?怎么支付宝进入到线下就成“阴谋”了呢?

  支付宝提取大数据不可怕,信息公开透明或成未来趋势

  马云当然不是救世主、慈善家,支付宝到线下不但不收费,反而补贴做促销,所为者何?老笑以为,阿里意在大数据。

  中国电商很奇怪,“总是在成长、一直不盈利”,除马云的阿里系外,几乎都未解决持续性盈利问题。互联网思维再颠覆,总不能颠覆到让以企业以亏损为荣吧?就是阿里,它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贩卖流量、抽取提成等,利润率虽高达45%,但这种物业式的盈利模式未必可持续,建立在卖家大面积亏损基础之上的商业模式,也难说先进和成功,与马云标榜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相去甚远。

  老笑以为,阿里未来的盈利模式可能来自己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对上可以服务生产厂家,对下可能引导零售终端,果真如此,阿里将真正高大上起来。从阿里近年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行动以及庞大的支付宝“未来计划”布局或可看出端倪,而支付宝加快落地走进实体店也是这种布局的延续和深化。

  很多人可能对支付宝提取大数据感到害怕,这没必要,第一,从单个企业来说,你那数据最多只能叫做“小数据”,只有海量的商家信息汇合起来才能称之为“大数据”,但这样的大数据你既提取不了,也不能进行计算分析;第二,信息公开、透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零售业信息对称或是未来发展方向。时至今日,零售业也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阿里借支付宝提取大数据,也未必会对消费者公开,对实体零售而言并不会造成伤害。人家补贴你做大促赚钱,也总要有所得吧?

  对电商恐惧避让有害无益,开放合作、大胆竞争才是生存之道

  老笑感觉,不少人对支付宝落地的警惕甚至是恐慌,更多的可能是缘于对电商冲击的心有余悸,出于对阿里实力的恐惧和对线下零售的担忧。

  在与一朋友讨论时,他说,实体零售要提防阿里借支付宝牵手便利店的余热,拿天猫超市来做大促冲击实体零售。

  也有人担心,连大爷大妈都用支付宝了,阿里可以基于LBS技术开发广播系统,搞成媒体发布平台。

  老笑以为,这些惧怕、担心都是多余的,电商很强大、支付宝很牛掰,无论你怕不怕,它就在那里。天猫超市要大促,谁也拦不住。至于所谓的媒体平台,像阿里这样的“明星企业”、马云这样的“风云人物”,它的一举一动都是焦点,一言一行都是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早就是媒体发布平台了。

  那实体零售应该怎么办?正视现实,大胆竞争,开放合作,在最大限度发挥实体店体验、业态、服务等优势的同时,借助电商的优势成果为我所用。天猫天市要搞大促,我能不能跟进?折扣比它打的更低。阿里再有钱,总不能都补贴给卖家亏掉吧?它折扣打的再低,总不能以低以成本价倾销吧?一旦如此,第一,它未必会获得卖家的支持配合;第二,主管部门也不会无动于衷。“双11”前夕,国家工商总局不是叫停了天猫等的“折扣价”吗?

  至于阿里通过支付宝发布所谓的信息,那些与淘宝天猫同台竞技的电商能挺得住,实体零售怎么被过不去?

  与电商直面竞争是实体零售的宿命,逃避、害怕都没有用,反而会使自己迷失方向,看不清大趋势,唯有以自信、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拥抱合作,大胆竞争,才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也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强大。

  其实电商也不如想象中的强大,据最新报道,按每年2万亿的交易额计算,1000万阿里系卖家年均销售仅20万元,一天进账仅区区500元。未来的商业零售不再是一味的“shopping”,而是“living”,而这却正是实体零售之所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进入电商更加容易,体验优势更能有效的发挥,优秀线下企业已具备和大型垄断式电商平台平起平坐的竞争能力。这一判断虽然未必那么准确,但实体零售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与电商大胆竞争,却是应有姿态。

  因此,与其徒劳无功地抵制支付宝落地,拒海量的支付宝用户于店门之外,不如大胆地迎接之、拥抱之,让它为我们带来客流,带来销售,优化体验,毕竟潮流不可抗,趋势不可违。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再驳支付宝“阴谋论”:焦虑恐惧中的错觉链接:http://www.esxun.cn/dianshang/9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