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走过“史上最难”的2014年,存活下来的实体零售企业是幸运的,但现在还不是庆贺的时候。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不会重回两位数增长,电商冲击的广度与深度只会越来越高,大规模减税降负也看不到实施的迹象,过去那种“猪都能飞起来”的风暴可能永远不会再来,实体零售业的困难不会有根本性改善,在夹缝中生存,在逆境中创新,在“冷环境”中求“热增长”是实体零售企业绕不开的宿命。
但再困难的环境也会有新的机会,只要企业聚焦商品、业态经营,持续优化环境、改善服务,打造强大供应链,加快调整转型,突出差异化、体验化特色,大胆与同行与电商竞争,就一定能杀开一条血路,实现有效益的稳健增长。
而要赢得2015年的漂亮成绩单,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努力,全力以赴。
理性分析市场,抢抓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冬天”也有“冬天”的风景,困境中也蕴藏着新机会、新机遇。仔细分析零售市场,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汇聚叠加:
一是各地政府仍在积极谋求GDP增长,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不管GDP增速是8%还是7%,它都是在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7%也是不低的增速。与欧洲、日本的零售同行相比,中国的实体零售业还是幸运的,经济增长总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这就是机会所在。在广大的三四五六线市场,“造城”运动方兴未艾,而商业设施还相对欠缺,市场的疲软还有一个滞后效应,这也为优秀实体零售企业渠道下沉、实现规模扩张提供了机会。
二是经过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实体零售迎来了并购重组的新浪潮,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快速提升。对有实力的零售企业来说,这是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的好机会。2015年,或有更多的“区域强权”在更大范围内“称王”,而全国连锁的零售巨头也有可能诞生。
三是政策因素的不利影响或逐渐消退,市场重归理性发展正轨。经过1年席卷全国的暴风骤雨式的反腐,零售业中的“腐败泡沫”、“官场消费”的水分差不多已被挤干,未来反腐或进入制度化、常态化。全国总工会去年底明确表态,福利全取消念歪了“反腐经”,要求各地保障职工应有福利。受此影响,几乎“断流”的节日物资团购、劳保用品消费将恢复正常,“拦腰折断”的预付卡消费也有望走上正轨,而高端消费也将恢复理性增长。
四是制约增长的“黄金因素”不再。2013年风靡全国的“抢金潮”是很多购物中心、百货店销售增长主因,也成为2014年增长减缓或销售下降的最大因素。但2014年黄金消费已恢复正常,预计2015年亦将理性发展。事实上, 高额的黄金销售也可算作一种“泡沫”,在增值税、黄金消费税的作用下,几乎无利可图。
五是电商发展渐趋规范,冲击或将减弱。去年是电商的集中“上市年”,巨头们在身价大增、赚足眼球的同时,也吸引了管理部门的“关注”,引起媒体公众的聚焦。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商品、价格欺诈、服务缩水被曝光,公正的天平正朝着有利于实体零售的方向倾斜。电商通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和价格欺诈、过度营销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能力正在减弱。实体零售企业也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打法”,预计在今年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六是今年元旦与春节之间间隔的时间长,传统的春节旺季也会相应延长,而上半年的淡季则缩短。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说,无疑也是扩销增长、实现增长的良机。
坚持顾客导向,打造新常态下的新体验
去年圣诞期间,某地商界的大促虽成功吸引了关注、聚拢了客流,却并未带来明显的销售增长,被质疑为“赔本赚吆喝”,也引发“过度营销”、“促销疲劳”的讨论。
在老笑看来,竞争是商业的形态,“打仗”是零售业的常态,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下,在“千店一面”的格局中,竞争力是“打”出来的,只有经过竞争的历练和“战火”的洗礼,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活力。
但“战争”有“战争”的规律,需要提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准备而仓促“开战”,则必败无疑。
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长三枝富博说,零售业是让顾客感到幸福的产业,顾客想要的商品、热情的店员、清洁的卖场,虽然这些都不是能改变人生的大事,但正是因为有这些带给人们微笑快乐的事情,才令我们的每一天变得如此丰富多彩,面对明天,答案就在顾客之中。
这话说的直白,浅显易懂,比一帮电商大佬鼓捣出来的“深奥理论”要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实体零售说到底是“人气行业”、“享乐经济”,其成败是由消费者用脚投票决定的。
老笑以为,在“打仗”之前,先要静下来,沉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布局调整、设施优化、服务升级,这个过程要耐得住寂寞,但这种修炼的重要性,或比“打仗”重要得多。
利用春节之后的销售淡季“整军备战”,打造适应新常态的新体验,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重新审视定位,优化体验布局。
这个过程不能想当然,要用数据说话。总体原则是丰富业态、扩充品类,突出体验色彩,强化特色和优势。很多的百货店服饰经营占比超过8成,但一般1/3的品牌贡献了70%以上的销售,余下2/3的品牌基本上属于“无效品牌”,应进行淘汰压缩,引进与卖场定位相适应的新品牌,如轻奢、快时尚潮牌、品牌集合店等;拿出一定的面积做与卖场定位相适应的餐饮、水吧、娱乐、休闲、文化等体验业态。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各业态经营面积占比。卖场的差异性、特色化可以通过扩大自采营来实现,但阶段,更现实的做法是引进差异品牌,做强优势品类、强势业态。供应链的优化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品类、业态、货品的把控来实现。
第二,完善服务设施,打造体验空间。
从安全、便捷、舒适、时尚等角度全面审视卖场环境、服务设施,对天地墙柱灯箱广告等来一次全方位的“拾遗补缺”,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维度打量卖场,增添休闲座椅、绿色植物、科技设施,突出自然、科技、人文、动漫、影视、时尚等元素和色彩,有条件的卖场还应建设贵宾厅、母婴室、换妆台及时尚发布空间。环境的改造升级应包括停车场、卫生间等全部节点。
第三,突出移动科技,建设智能卖场。
经营新生活方式的百货店不能自绝于网络时代和“低头一族”,应开通高速WIFI,引进智能导航、智能查询、3D试衣、微信打印、移动支付,还要积极涉足电商,实现双线融合、互动引流,要升级、打通各信息系统,用好微信等新媒体,发展“粉丝经济”,做好会员服务,布局智能采集分析系统,实质性开展大数据运作,为卖场的经营、调整、服务、营销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第四,强化员工学习培训,规范服务管理。
员工培训学习应涵盖百货零售业的所有环节,包括品牌文化、商品知识、时尚资讯、流行趋势、商务礼仪、售后流程、网络知识、移动应用、自媒体营销等等。既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师进店授课,也可以组织员工赴一二线城市优秀企业考察学习。对管理层要侧重强调创新观念,强化互联网意识、全渠道意识、大数据意识,使管理层对经济新常态、市场新变化、消费新变革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一点犹为重要。没有快乐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时尚的员工,就没有时尚的百货,没有互联网化的员工,就不会有互联网化的企业。
深化多维体验,开展新常态下的新营销
多维体验营销,应从商品、业态、价格、服务、活动、氛围等方面入手,突出新颖性、参与感、互动化,把营销活动做主题式社交秀、派对式娱乐秀,就一定能获得客流、销售、顾客满意度“三丰收”。
在商品上,要拿出应季商品、最新款式做营销,决不能像某些电商平台一样,以旧充新甚至以次充好,那无异于自毁招牌、自掘坟墓。要参考过去的数据,准备足够的库存,以防止缺货断档。营销活动将商品、餐饮、娱乐等业态打包。这年头,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临时起意,吃喝玩乐的诱惑远远高于单一的购物。为此,百货店应改变餐饮、娱乐等体验业态的租赁模式,实施深度联营模式,将其纳入收银系统,这既便于采集数据,也能分享到营销的成果。这也是对供应链的改革和优化。
在价格上,要向电商看齐,敢与电商打价格战。平台电商做大促,优惠让利多由卖家独自承担,而百货店则可由卖场与厂商分摊,应该更有底气。没有价格优势,没有足够的让利,营销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增强与上游厂商的谈判能力,争取更多的资源、让利,确保大促也有利可图。通过密集的营销活动,可以破除电商“低价神话”。
在服务上,要提前做好准备,包括组织好交通,增加收银台、POS机,保证各种设备、系统性能完好、稳健运行,避免顾客长时间排队或其它意外状况引起“跑单”,也好保证手机通讯、WIFI信号以及车辆进出畅通。活动期间,价格要打折,但服务不但不能打折,反而要针对不同的促销活动有所提升,可以推出一些大促期间的专享服务,如送货上门、快速退换等等,带给顾客更好的消费体验。
在活动的设计上,要突出新颖、参与、互动、主题、娱乐等色彩,紧扣社会、网络热点话题,保证足够的故事性、话题性,创造足够的新玩法、新创意,实现双线引流、融合互动,使活动一经发布能够吸引足够的关注,关引发围观、转发。如能造成轰动,那就成功了一半。
氛围的打造上,应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大力造景,凸显主题、社交、娱乐色彩,突出自然、人文、潮流、科技、动漫、影视、网络等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应力求做到吸引人们拍照分享,吸引媒体主动报道。在宣传推广上,根据活动力度确定媒体阵容,大活动可以海陆空天密集轰炸,小点的活动可以单独运用新新媒体,通过一些小奖励吸引“粉丝”转发分享评论也是不错的选择,企业内全员转发也能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良好效应,顾客的自发转发更能形成良好口碑,但关键还是活动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百货零售有很多有趣的“二八现象”,比如20%的品牌贡献了80%的销售,2成的节假日时间出了8成的业绩等等。当然具体数额不会那么精确,但大致比例确定无疑。这说明,丰富业态、扩充品类不会降低商场效益回报,而做好节假日的营销促销是实现销售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余时间,则应用在优化调整、创新体验、升级服务上。在“无活动就难聚客,不促销就难扩销”的新常态下,做活动做促销是必须的,但要成功还有一大前提,就是要有好的商品业态,优越的服务与体验,平时的功课做得好,活动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