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先是工商总局发布“白皮书”、后是淘宝店小二叫板,一时间甚嚣尘上,当人们还在议论孰是孰非时,双方就已握手言和,看似一切又归于风平浪静,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淘宝的假货率到底有没有到工商总局最初公布的62.75%,核心内容是假货。
三四年前,在网上订了一双知名品牌的运动鞋,刚好后来住院,就让同事捎到了医院。同病房的一位中年女性得知鞋是在网上买的,貌似很专业地问:“是A货吧?”我说了一个价格,她啧啧嘴:“这钱都能买双正版的了。”当时,周边许多人都把在网上购物当成捡便宜、买假货的渠道,几乎把网购和假货划上了等号。
有网购经验的人都知道,网上有假货,但不代表都是假货,需要甄别对待。不能买到一个假货,就认定网上全是假货;甚至不能道听途说,就认定网购的商品都是伪品。眼睛和耳朵有时会欺骗我们,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网上有假货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多如牛毛的商品中找到符合要求的真品有时确实不容易。普通的消费者并不都是专家,他们也不具备鉴别商品的判断力,也不具备判别商品真伪的基本商品知识。在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只能蒙着眼睛过河,不知哪次会湿了鞋。
所以,消费者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需要各方加强监管,替消费者擦亮眼睛。
一件商品经过生产、销售、购买三个环节,就可直达消费者手中,假货的流通渠道同样如此。从生产到消费也要经过多个部门检查、监管,如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假货危害的是社会整体信誉和消费者的安全,所以在假货面前人人有追责的权力,人人都有责任向假货“亮剑”。
生产商:这是假货的源头。如果生产商不再生产假货,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假货这个类别。假货之所以曾出不穷,是因为假货有市场,能为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利润,所以才会有生产商铤而走险。怎样让生产商不再生产假货,怎样让这些假货不流到市场销售,怎样让假货无处藏身,这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销售商:为假货的流通蔓延提供了温床。现在之所以网络上假货横行,是因为网络平台进场审核失于严格。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实体零售商对商品的进场审核都加大了检查力度,要求必须具备各种证件,其中质检报告、品牌授权书更是必备的条件之一。资证的严格审核无疑会让假货无处藏身,而网络平台则未必能做到实体零售商如此严格的审核程度,所以才让假货有了销售的机会。
但也应看到网络平台的监查力度。一次,在淘宝一家店铺买一套绝版书,买到后一看就是明显的盗版,立即投拆,也有其他消费者反映这个问题,没多久这家店铺就被关门大吉。可见,网络平台也建立起了监管的制度和流程。
消费者:假货的纵容者。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说:二十五块钱就想买一件劳力士手,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你自己太贪了。马云过于直白的表述,描绘了个别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当网络售价与官方价格差距遥远时,其实有理由有必要考虑一下商品的真伪。一位朋友是资深淘宝用户,她的淘宝经是,如果新款、又是实际价格的四折以下,并且不是天猫店还主动送运费的,这些她都要甚重考虑一下,可能会存在假货的隐患。
对生产企业而言,生产假货说明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缺乏自创品牌的能力,企业目标是短视而近利的,缺少长远目标的设定和规划;对销售商而言,无视假货,就如同允许污水渗进自己的田地,早晚会影响到收成,到那时良田沦为贫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后悔也只能晚矣;对消费者而言,“质本洁来还洁去”,支持正品就是支持自己,让假货无处遁形,如果有一天彻底没有了假货,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消费者的选择也会轻松无比。
现在,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全力配合,需要从头至尾全力监管,共同赢造一个让假货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环境,还世界一份清洁和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