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商业连锁化,正在成为北京各大区域的关注焦点。有药店业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通州停止单体药店的审批,转而鼓励连锁药店品牌入驻。根据官方回复,通州试图鼓励连锁化,不仅方便管理,也对消费者更有保障。不过,由于北京大医院众多,药房资源丰富,北京药店零售缺乏大型连锁品牌,这一新政策从可行性看亟待细化。
单体药店停批
通州行政服务中心内仍稠人广坐,十余人将二层食药监管部门的柜台围个水泄不通,记者在一旁等候时听到,前来办理业务的几拨人无一成功。记者提出申请开设单体药店,却被回复“新城范围内都办不了,单体药店一律不给批”。并声称“通州区政府发文,1月初接到的通知”。
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到,通州政府办公室于2015年12月18日下发了《通州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称“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围绕通州区功能定位,加快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在2014年《目录》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编制了2015年《目录》”。
被禁目录中,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居多,零售业仅有四项。除单体药店外,还有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外的成品油加油站和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点。在业内看来,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后三者被禁止情有可原,但停止审批单体药店耐人寻味。
推进连锁化
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通州政府办公室,被告知该《目录》由区政府各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条目的解释由所属部门负责。药店审批属于食药监局的职责,应由通州区食药监局解释。截至发稿前,记者尚未得到通州区食药监局回复。一位接近北京市食药监局的人士对此噤若寒蝉,称通州的情况属于特例,在疏解外迁的大背景下,食药监部门不方便对此进行回应,政策以通州政府的口径为准。并透露“这背后的故事比较大”。
通州禁止单体药店审批并非首例。早在2011年,江西省抚州市食药监局就下发通知,暂停受理审批单体零售药店的经营许可。理由为行业存在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等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也在2013年出台了国内首个县级零售药店合理布局规划,提出控制单体药店发展,新增开店名额原则上只对连锁药店企业开放,并严格监管。但为促进医药经济发展,方便群众购药,减少政府部门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该规划于2015年5月废止。
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至2015年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但目前仍存在很大差距。业内专家表示,从推进药店连锁化、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出发,暂停单体药店审批情有可原。
考验新政推行
在区域药店大肆扩张的背景下,北京药品零售市场的冷清现状值得关注。特殊的医保政策和350米内禁止重复开店的天然壁垒阻碍了大型连锁药店进京。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药店内部人士透露,一心堂在2014年就有入京的准备,再三考量后还是放弃了。此外,医院占据了80%的药品销售份额,北京丰富的医院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药店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药店连锁率仅24.08%,排在全国中下游。连锁品牌仅有金象大药房、德威治大药房、嘉事堂等,规模尚未达到“区域巨头”量级。北京市内多数区域仍靠单体药店满足市民基本用药需求。
业内专家称,尽管连锁药店药品价格低、药品有保障,但在目前的现状下,尚不能做到区域全覆盖,仍需单体药店补充。
“一刀切”的政策会为市民用药带来考验。药店行业内部人士直言,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都使用《药品经营许可证》,应该同等对待。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连锁药店更容易管理,“利润”也更大。另有药店负责人透露,外地连锁进京未达到20家门店的规模,都是按单体药店审批,这样的政策下,即使连锁药店也恐怕难以进入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