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迷上了一个新的应用:京东到家。仅仅在半个月时间内,我自己剁手了两单,老婆下了两单——还有弟媳,也在我们的盅惑下,下了一单。客单价平均算下来,达到了100元。
京东到家于今年3月上线,号称要整合各类O2O生活类目,提供3公里范围内生鲜、超市产品、鲜花、外卖送餐等各类生活服务项目,并基于移动端定位实现2小时内快速送达。
在阿里、美团、饿了么等纷纷抢食餐饮外卖市场的时候,我迷恋京东到家的主要用途是:超市购物。而且我认为,解决超市购物的极速达服务,比餐饮外卖更有前途。
去年时,有媒体曾经报道过湖南长沙的一个创新——由原供销社体系孵化出来一个叫“掌上供”的APP,依据传统供销社的商品周转能力,并且开放给社区便利店等入驻,为小区范围内的居民提供零售送货。
这种服务可称之为“近圈电商”,意即近距离生活圈O2O商业模式。
沃尔玛自1980-1990年代起逐渐成长为庞然大物时,《财富》杂志曾经报道说,担心沃尔玛会摧毁那些街头的小型夫妻店。同样地,当全民淘宝、全民天猫时,那些毛细血管末梢的社区便利店虽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看起来前景难测。不过,即使是淘宝已经扮演了消费者“无所不淘”的角色,其一天以上的发货时间却为“近圈电商”留出了创新和生长的机会。
消费者对于日常的、标准化的食品生鲜、米面粮油、家居清洁等商品的最大需求的是:即刻送到,便宜还在其次。这也是为什么类似一号店、中粮我买网之类的电商无法进一步规模化的原因,仅仅依靠低价打动消费者,只能是个诱饵。
淘宝就像是苹果的应用商店,独此一家,是有围墙的帝国;“近圈电商”则类似于安卓世界,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更需要联盟思维。
看起来,这样的商业机会最适合具有配送优势的快递企业来把握。5月18日,顺丰在反思顺丰嘿客后,将之更名为顺丰家,并与顺丰优选打通,试图将顺丰家变造为社区便利服务中心。但逻辑仍有问题:与其依赖于顺丰优选的客流量,不如发掘周边超市、便利店的货品优势。消费者需要的是“立刻”、“马上”,而不是另约时间在家中等待送货。
就此看来,京东到家的模式更容易成气候。它的资产更轻,无需进货,无需仓储,只是将自己能掌握的快递优势发挥到极致。
近圈电商,有利于让艰难度日的社区便利店重新定义价值。理论上,每个小区内的便利店将成为最懂该小区居民消费习惯的商家;它的辐射半径有限,以至于A小区的便利店和B小区的便利店“货架”上的商品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最终,它将成为一个收集消费习惯的大数据端口,从而优化配货比、库存量。而掌握大数据的京东,则将成为超级配送商,向制造商发号施令,动态调配货品和仓储。
顺丰王卫说:“靠出卖劳力搬货不是顺丰的终极宿命,接下来我们的赚钱模式要从手脚过渡到嘴巴,从体力转向脑力。”——最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