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出现在全国多地的电梯伤人事故这类安全事件,还是萦绕在前门大街挥之不去的定位迷途,恐怕都不能完全归结于运营能力或是运气。这些不同类型的商业事故,出现的真实原因都是人祸。
尽管前门大街已经远远被同是北京商业名片的王府井和西单大街抛下,甚至被后起之秀崇文门和三里屯赶超,但前门大街的一丝风吹草动依然牵动人心。
这一次,前门大街再度回报了“两年一折腾”的名号,与文化产业传出了绯闻。曾经在开街之初让前门大街管理者引以为傲的台湾文化商务区,成了转型的垫脚石。根据调查,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为之后的变身做好了准备。
在这里,笔者无意探讨前门大街的“折腾”,是否是背后的利益纠纷作怪,只是想从需求出发,追问相关主管部门,前门大街的定位真的如此难找?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前门大街的吸引力无可复制。这也是H&M等将首店落户于此的最大原因。对于巨头而言,选址前门恐怕也将挣钱放在了第二位,排在品牌宣传之后。
对于商业项目而言,平衡入驻品牌的最大难题就是租金。吸引客流的餐饮以及大牌议价能力强,入驻的多了商场入不敷出;吸引太多承租能力强的品牌,则会让商场的客流受影响。
显然,前门大街的招商不存在上述难题。作为一张由政府运营的城市名片,少了市场化的羁绊,前门大街的运营如果按照商业规律来做并不难。
如果我们以服务旅游人群做定位,前门大街的招商大可不必头疼。老字号品牌以及餐饮,这些承租能力弱的业态,可以成为前门大街的主打;如果我们以香榭丽舍等国际商业街的标准要求前门大街,这条商业街完全可以照猫画虎,在招揽大牌的前提下,即使免租也未尝不可。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前门大街既没有做成大众的,也没有做成高端的。如果不能理清背后的人为因素,恐怕前门大街的定位就是“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