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电商,不营销。日用百货、家电汽车、甚至房产交易,2013电商行业依然大戏不断,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是,赤裸裸的价格对抗少了,巨头们出手越来越有章法、越来越稳健。热门事件很多,但发展走向几乎一致:大数据分析整合、移动无线购物和O2O。我们走过这一年,今天请看《移动还小 商场不老》。
今年双11,我们来到杭州,天猫总部不断变换的数字屏幕展现的是电商惊人的大数据魅力,每个人的消费路径与习惯都会被商家用来分析。
不信?你看,经过几年的双11作战,不少人都有点厌倦,可一份有着“内部”字样的“双11爆款清单”又挑起了神经,居然有2999元的note3和s4,有人说,抢不到就等于丢钱包。最终,350亿的账单就这么出现了,而这份“绝密”清单早已飞得满屏满眼,分明就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几年内做到一千亿也不是做不到的事,天猫淘宝的双十一网上讲去年讲我们不准备做了,我们好像从来没对外讲过。我觉得今天已经是中国消费者的一个节日。”
可那2999元的note3在哪里?完全没看到。
消费者再宽容、再善良,被这种社会化营销一再欺骗,便不能忍了。不知道哪一天起,正红的手机微信朋友圈成了一个“生意圈”,一些人突然有了姐姐妹妹,说辞都一样:专门在国外代购穿的、擦的、吃的,动动手指就下单了。可当买到的是假货时,所谓的友谊就随着金钱一起被消耗了,市民:“看到朋友发的那种奢侈品的代购,去买了上面讲可以支持柜台验货嘛,真的去验了货,发现并不是正品,就是假货。”
不过,这不妨碍微信推出支付功能,踏上手机移动终端这个新战场。可支付宝开着拖拉机辟出来的路,微信支付开着跑车一脚油门就跟了上来,两者不免有了一轮又一轮的相互封杀。
但用手机屏幕浏览狂轰滥炸的促销信息显然不现实,移动购物对网购来说,可以补充,但无法取代。
不过,在服装鞋帽这些需要试穿的品类上,商场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所见即所得,而且摆着十足的“就算放弃全世界,也不放弃双11”的竞争架势,商场工作人员1:“,双十一就是打折哎!全场5-6.5折,满458再参加抽奖,奖品是20元抵用券现在以打折为主……”
工作人员2:“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顾客来试试尺码啊,在网上淘啊,但是网上不可能以新款为主,他的款式相当于是旧款。”
这是真理,我们还是会和商场做好朋友。要不然,一年前国人还很陌生的词汇O2O,如今不会呼声渐高。起初是苏宁云商,6月,他们启动战略“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即no line和off line一起做。随即,各个品牌领域都出现了线上线下拥抱的宣传画面,某眼镜品牌在南京的大部分店都愿做“试衣间”,市场部经理陈雪玲说:“我们看到数据显示,大概我们的O2O占我们今天所有双十一业绩的一半。把商品能够出清,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
这一年,还有国内最大服装类垂直电商凡客诚品不断传出“拖欠供应商巨额钱款”;家居卖场联合抵制天猫,成立自己的垂直网站;等等等等,冷暖自知的商业社会就是如此泾渭分明,哪一天都不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