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个定义太模糊的词,我们团队内部讨论时往往会把它理解为“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甚至于定义成“在用户和部分生产工具都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前提下,如何重新从用户需求出发,重新定义和设计传统商业模式”。如果大家认可的O2O是这个定义的话,那么这一波浪潮不仅仅没有过去,而且是刚刚开始而已。
打车,吃饭,旅行,送盒饭,洗衣服,做指甲,洗车,按摩,阿姨打扫,超市购物……这些传统领域正在一个个互联网化。有些是简单地信息传递,有些包含订单,有些开始创造解决方案送“货”,有些则开始自己生产商品。
用户的需求真实存在,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未必靠谱。可这并没有关系,对于市场整体而言,如此成千上万家O2O创业公司涌现,各有各理解,各有各打法,踩到点的活,踩不到的死,优胜劣汰市场整体还是能进化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行行业业多多少少都会被重新定义和设计。
重新定义解决方案去满足“老”需求,这只是开场戏。很快,因为我们提供了更适合用户的工具,用户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而这个改变又会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更深入的推动。举例来说,以前我们路边找吃饭的地方只能看门面看客流,现在则会打开大众点评查附近的店。这个简单的行为方式的变化聚沙成塔之后,会使得传统经济中门面的价值显著降低,在这个基础上,地理位置极度偏僻但是口碑良好的小店才有可能冒头。类似的,用户习惯了用手机打车之后,路边会更难拦车,从而导致更多人用手机打车,最终打车软件掌控了绝大部分供需信息,而这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供需信息重新设计产品创造新的价值,专车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早期的尝试。
在重塑体验,和反过来重新创造实体产品之后,我们认为O2O会进入到重新创造联结的阶段。往小了说,大家用滴滴打车后分享红包到微信,用快递打车到金百万附近被推送优惠券,住进You+公寓里享受到美的专供的空调,这一类的跨界合作会越来越司空见惯成为常态;往大了说,互联网联结一切,未来公司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变得开放,互为支持。竞争将不再是公司个体能力的竞争,而会成为公司所在的价值网和生态系统的竞争。
基于这个前提,对于大公司来说,要保持和发掘竞争力,最重要的已经不是修炼内功,而是涉及生态系统,然后通过双赢合作或者资本关系将社会资源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网络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活力。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在一招鲜打通市场立足之后,也需要更快的加入巨头的价值网络,才能更好地和资源联结,发挥更大的效能。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看到巨头并购如此之多的原因。
在这种思路下,最有价值的O2O公司并不是那种拥有特定能力的公司,而是有着最通用型资源的公司,因为融入网络之后,这类公司被挖掘出价值的可能性最多,想象空间也最大。
通用型资源两类,一类是用户型公司,这类公司拥有的是用户交互频次。例如饿了么这家公司,很短时间内从几万单每天做到上百万单每天。这意味着每天有百万用户和这家年轻公司进行着带交易的交互。今天交易的是外卖盒饭,明天联结到水果摊就可以顺便卖点水果;今天送货的人送的是自己店里东西,明天说不定就可以联结干洗店帮人跑腿取个干洗衣服做成了社会化物流;今天京东上卖不了活鱼,明天说不定就能卖——因为京东投资饿了么,就可以谈深度的联结,把订单给饿了么,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能去菜场代买一下。用户的需求才是一切的源头,大公司搭架子,让像饿了么一样已经被市场和订单证明懂用户需求的公司来唱戏,然后我们一起研究和尝试怎么通过联结来让合作的效果产生乘数效应,这才是有价值的战略投资。
另一类有价值的公司是数据型公司,目前这类公司的价值被显著低估。比如旅游酒店业,拼资源拼用户其实都很难和传统的巨头抗衡,但仍然可能有机会在信息流转间的数据公司那里。因为服务行业的O2O首先需要实现的是信息流转,而这个信息时效性强、变化快,所以极为难以控制,只有像携程之类巨头才能用人力呼叫中心的方式来部分解决,这也间接铸就了携程的竞争壁垒。正面进攻这种护城河是没有意义的,直接从另一个维度来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这时如HUBS1汇通天下这类CRS公司,因为掌控着合作酒店的全部实时房间信息和销售策略,就有可能成为行业通用型的资产,联结前段流量玩出新的玩法。
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O2O大幕刚刚打开,不论是用户型、数据型,或者其他我没有想到的类型的公司,都有巨大的机会冲杀出来。我们希望的是,在努力打造平台的同时,能够广泛的和这些冲杀出来,更懂他们细分领域的公司合作,该付费的付费,该投资的投资,让我们一起建立多样化的联结,玩出更多的花样来,把事儿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