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巨头这几天很热闹。
进入中国二十年,家乐福开起了便利店,消息被家乐福人士证实“这几天就会开业”,跟着一大波报道铺天盖地,说家乐福借便利店业态抗击大卖场低毛利。沃尔玛26日又被曝出“大裁员,波及数百人”,消息迅速在微博上火了起来。而且这次裁员不仅有工作十几年的员工,还有不少高管、高级采购总监——爆料者提供的裁员清单里在总监级别以下的被裁员工一共118人。
外资零售巨头们怎么了?
沃尔玛说,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对架构调整,简化业务流程。家乐福说自己“是一个多业态的零售企业。所有的零售业态均有其发展的空间,只要保持不断创新和专业化,每个业态都能成功。”
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的时代过去了,2005年整个行业有近30的%的增长,但从近三四年开始,“增速为历史最低”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告的分析中,而且2014年中国市场传统零售业首次出现增速个位数。
逆势之下,外资品牌被质疑“拐点”来临。20年来,一度以规范的技术、管理优势领先的外资企业日渐式微,而本土企业却风生水起,钱照赚,还搞起了收购扩张。
为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经验在中国就行不通了?
曾经的“标准化”是外资巨头的优势,却也是最容易被学习的地方,外资企业忽略了本土企业的快速学习能力。而且中国恰恰是一个差异化极大的地区,不仅不同于国外任何一个市场,连这个市场内的不同区域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需求,而且经历了学习阶段以后,掌握本土需求的中国零售企业作为追赶者势头更猛。
比如永辉超市在2000年初还只是中国众多非一线城市的散兵团中一员,但是凭借“让同乡小伙子背着现金去市场把最便宜的鱼买回来”,从此改变了早市主流消费人群的购物习惯,从“几家小超市”开始,打造了今天以生鲜为特色的永辉,2013年位列中国零售商排名第七位。
外资企业在全球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底蕴,但在中国这个特殊市场,在基本的标准化之上,更重要的是“本土化”。
全球零售洞察力与咨询公司Kantar Retail发布的零售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2013年零售商排名中,沃尔玛继续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三的本土企业华润差距持续缩小;永辉超市更是在整体行业增速10%左右的情况下,2013年营业收入增长24%,净利润增长43%。在该机构的影响力预测中,未来永辉将紧随华润位列本土品牌第二大零售连锁企业。
如今乐购被华润万家整合,其失败的根源也在于“茶与咖啡”。曾经的外资零售三巨头风光不再。进入中国20年,鲜见真正“接地气”的决策和改变。在此基础上,任何不对症结的新尝试只能是隔靴搔痒。
不放下架子,不摆低姿态,视本土化而不见,这样的思维下发展,不服输,还勇于尝试,只能说“真是挺佩服的”。